首页 > 实时讯息 >

深耕振兴路,厚植新动能!资源县多维发力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时间:

富硒水稻已经成为瓜里乡重要的产业品牌。

河口瑶族乡猴背村百香果丰收。

村村通路,为百姓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便利。

资源县中医院组织专家下乡义诊。

资源县曾是广西33个国定贫困县之一。2020年底,该县47个贫困村(其中深度贫困村17个、极度贫困村2个)、建档立卡户10725户41026人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连根拔起了长期以来的贫困“顽疾”。

近年来,资源县坚定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生活富裕”不仅是资源县发展的蓝图,如今也成为该县一路走来的真实“风景”。2024年,资源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7.2%,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市、全区、全国水平。资源县从国家级贫困县一跃成为美丽乡村的“代名词”,奏响了山区发展的华美乐章。

织密兜牢防返贫底线

2019年,资源县瓜里乡金江村村民罗睦清一家通过政策帮扶和自身努力,成功摘掉“贫困帽”,满怀希望地迈入新生活。然而,2022年发生的一场意外,让这个家庭再次面临挑战——妻子张清秀查出长期慢性病,二儿子罗洪钧突发心梗。短时间内,罗洪钧的医疗费用高达12万元,自费部分超过4万元,家庭积蓄耗尽,返贫风险陡增。

“我们一家有七口人,当时老大和老二都还没有成家,突然又发生这样大的事情,大家都不知道这日子要怎么才能过得下去。”聊起当时的情形,张清秀眼眶渐渐红了起来。罗睦清本就有以前落下的病根,还患有白内障,几乎丧失劳动能力。这样的变故让所有家庭重担都落在了大儿子罗洪亮、三儿子罗洪光身上。

变故发生后,金江村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通过防返贫动态监测机制第一时间发现风险,迅速启动帮扶程序。经核查评估,该户于2022年4月被纳入“防止返贫监测对象”。通过多部门联动,为其量身定制了帮扶方案:落实医疗救助政策,报销比例提升至85%;同时将张清秀纳入公益性岗位,月增收800元;为其在读的孙女申请教育补助,为在外务工的罗洪光兄弟二人申请劳务补助、交通补贴,制定产业奖补计划,并让家庭签约医生定期上门随访,确保其家中患者治疗不断档。

“2023年以后,罗洪钧身体恢复了一些,因为做了手术不能正常工作,所以也给他申请了公益性岗位。”金江村驻村工作队员廖斌介绍说,“脱贫不能脱责任,我们通过‘网格化摸排+大数据比对’,确保风险早发现、干预早到位。”

不幸跌倒,又被再次扶起来。这是罗睦清一家没有想到的,也给了罗睦清一家自立自强的信心。

为了牢牢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致贫的底线,广西创新性地推出“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的“两化”工作模式。2023年,资源县发布关于全面推行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工作模式的通知,进一步规范、优化全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机制。通过用好广西信息平台,对监测对象监测预警、识别认定、实施帮扶、风险消除各个环节高效落实,构建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线上办理体系,实现监测帮扶网络化;实施“4+2+2”工作模式,着力压实全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主体责任,细化乡、村两级工作落实具体责任,实现监测帮扶网格化。

通过科学实施“线上网络化、线下网格化”机制,资源县对纳入监测超两年的206户监测对象,按劳动力状况分类制定“巩固提升计划”,对有劳动能力户实施“技能培训+产业帮扶”,对弱劳力户落实“公益性岗位+兜底保障”,稳定消除脱贫群众返贫致贫风险。

与此同时,资源县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一安全”标准和目标,加大工作力度和细致程度,有效巩固了脱贫成果。通过压实教育“双线四包”和联控联保责任,保持控辍保学动态清零。常态化落实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对“六类人群”住房安全状况进行重点监测,完成危房改造62座。全力推进城乡医保缴纳工作,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参保率达97.76%,脱贫人口、监测对象参保率达100%。全面加强551处供水保障工程维护,水质检测合格率达100%,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91.86%。

此外,资源县通过实行惠农政策,老百姓对产业发展的热情和主动意识得到极大提升。2024年,资源县发放产业以奖代补资金2994万元,同比增加338万元,增幅达12.75%;发放城乡低保金3771万元,同比增加213万元。全年累计发放脱贫人口政策性补贴1.07亿元。

盘活资源把土特产打造成“金名片”

2024年,广西把产业提档升级作为衔接资金支持重点,强调要加强项目谋划,依托自然资源禀赋,壮大农业主导产业,扎实做好“土特产文章”。

盘活资源,把资源限制转化为资源禀赋,是资源县写好“土特产文章”的“打开方式”。

资源县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高海拔、温差大、雨量充沛。结合这些特点,资源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通过西红柿、辣椒、有机蔬菜、茶叶、富硒稻米、苗乡土鸡、高山黄牛等特色产业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多渠道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

曾经,车田苗族乡12个行政村中就有11个“十三五”贫困村,其中有6个深度贫困村。该乡曾是资源县贫困人口最多的乡镇,也是全区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近年来,在资源县委、县政府的主导下,车田苗族乡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保障西红柿、辣椒种植面积稳定在15000亩左右,其中西红柿约7000亩、辣椒约8000亩。当前,西红柿和辣椒产业已经成为该乡的重要经济支柱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2024年,车田苗族乡的西红柿和辣椒价格迎来了29年之“最”。如今,两大传统产业年产值将近2.5亿元,人均创收6000余元。

西红柿和辣椒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资源县不断优化特色产业的成功举措。通过加快推广避雨栽培、温室大棚等现代农业种植技术,资源县扎实开展品种改良工作,西红柿、辣椒、葡萄等产业品种改良率达30%以上,年产值同比分别增长38%、36.85%、19%。

河口瑶族乡猴背村位于资源县西南部,地处高寒地带,平均海拔600米以上,属典型的非城乡结合高山村落,山多地少,昼夜温差大,田地零散,耕作条件差。结合这一特点,当地确定以种植百香果为特色产业。近年来,河口瑶族乡通过项目支持、技术指导,科学规划布局,以奖代补鼓励广大农户种植,在猴背村打造起了百香果深加工产业链和产业示范基地。如今,猴背村已有4个百香果种植基地,总面积360余亩,带动50余户脱贫户参与种植百香果,年产量达70万斤,年销售额达450多万元。在此基础上,当地成立了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农户、脱贫户100余户,逐渐形成了“党支部+合作社+集体经济+电商+农户”的发展模式,用50万元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资金建立百香果展示和销售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达成校企消费帮扶合作,通过网络直播、书记带货、消费帮扶等模式推广销售百香果,进一步提升了河口百香果的品牌影响。

猴背村的百香果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变强,助推当地群众增收,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乡村振兴“致富果”,走出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

瓜里乡位于资源县西北部,“资源丰富”但“难出深山”的情况曾一度限制该乡发展。近年来,该乡精准抓住“资源丰富”的特点,在白竹村、大田村开创稻渔综合种养模式,通过“稻+鱼+螺”综合种养,创造出“以鱼肥田、以稻养鱼、鱼粮共存”的稻鱼共生系统。这样养殖的稻花鱼味道鲜美,也能实现一田多用,达到多重收入的目的。

此外,瓜里乡在广西师范大学的支持下建立了“农民田间学校”,以合作社带动的农户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通过邀请专家到“农民田间学校”授课,全面系统讲解稻鱼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种养经典模式及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等课程,不仅拓宽了村民的视野,让绿色防控技术落地生根,也使村民从关注农业生产向关注生产、生活、生态共赢共生转变。

猴背村和白竹村的产业发展热情,在资源县其他村子也成为常态。资源县科学论证产业项目,管好用活“两项资金”,并严格按照“四个一批”方式管理,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效益和风险防范能力持续提升,资源县“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不断巩固。2024年,资源县在广西衔接资金业务培训会上作了典型经验交流发言。2024年《河口瑶族乡猴背村“小小百香果”巧变乡村振兴“致富果”》入选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瓜里乡稻渔综合种养,变“稻田”为“聚宝盆”》被评为教育部第七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

有了丰富的脱贫产品,资源县并没有停止脚步,继续培育农业致富品牌。近年来,该县培育国家级、自治区级农民合作示范社23家,成功创建国家产业强镇、广西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自治区第一批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同时,推进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品牌建设工作,培育广西有机农产品认证34个,红提、西红柿、辣椒三大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在坚持绿色导向和标准引领的发展过程中,资源县建成广西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7个,新增绿色食品认证2个、有机产品认证1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圳品”认证3个。2024年,资源县获评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

稳岗拓岗力促就业“开门稳”

今年2月8日、13日,刚过完年不久,资源县200余名返岗务工人员就收拾行囊,免费乘坐返岗就业直通车赴广东省揭阳、潮州、汕头等地返岗就业。

这是资源县为返岗务工人员服务举措之一。长期以来,资源县积极搭建服务平台,让群众“外出有谱”。2024年,资源县实现区外务工7512人,同比增长1.86%。此外,资源县还依托粤桂协作机制,2024年与深圳南山区联合举办“高校未就业毕业生专场招聘会”“金秋招聘月”等专项活动8场。

其实,相较于往年,资源县区外务工人数增长趋势已经有放缓的迹象。经过多年深耕,资源县城镇格局基本形成的同时,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务工环境的转变,也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回到资源发展,或者留在本地务工。

今年年初,资源县在多个乡镇举办了多场“春风行动”暨重点产业园区用工服务专项行动现场招聘会,把“就业大篷车”开到群众家门口,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有效对接,助力求职者实现就业梦想,为重点产业园区输送优质人力资源。

2月14日,在资源镇中心花园广场,40家企业带来了1000余个岗位,涉及多个行业领域,满足不同求职者需求;2月17日,在中峰镇政府广场,20家企业提供500余岗位,为求职者就业提供有力支持;2月18日,在车田苗族乡幸福里,20家企业提供了涵盖多领域的500余个岗位。

2月19日至21日,“就业大篷车”活动深入梅溪镇、瓜里乡、河口瑶族乡和两水苗族乡,将就业服务送到乡村角落,为乡村求职者提供了与优质企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除了组织招聘会外,近年来,资源县还探索推进零工市场建设,打造零工驿站服务品牌,帮助新就业群体、灵活就业人员等求职者实现高效就业,充分打破求职者和应聘者之间的信息“壁垒”。

3月22日,记者走进中峰镇党群服务中心零工市场,从早上8时开始,就有求职人员走进来,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求职者在求职登记区登记基本信息。记者看到,这里不仅有各种就业政策宣传,各种咨询服务也一应俱全。据了解,截至目前,资源县建成覆盖县、乡、村三级的零工服务体系,在22个党群服务中心设立零工市场、零工中心、零工驿站,创新推出“就业服务码”,设置就业信息宣传牌,实现扫码查岗、在线签约。2024年实现县内务工8287人,同比增长2.03%。

此外,资源县去年还发展就业帮扶车间52个,开发公益性岗位2248个,完成年度任务数的113.16%。持续开展返乡回流人员、易地搬迁群众等重点群体“251”就业帮扶跟踪服务。“雨露计划”毕业生、脱贫家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90%以上。2024年,资源县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务工规模达18913人,牢牢稳住了就业增收“基本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过渡期的最后一年。这一年,把蓝图变为现实,把愿景变成实景,高质量打好收官战,具有重要意义。

“资源县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凝心聚力、脚踏实地,确保高质量打好‘过渡期’收官之战。从全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大投资招商力度、稳步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和美乡村、提高乡村治理效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等方面不断发力,继续以真抓实干精神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资源县党委副书记田勤说。

来源: 桂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