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红色故事,小配角也是大英雄

时间:

在山东省军区青岛第五离职干部休养所,一群老兵从战火中走来,他们是革命战争的经历者和见证者,见证了党从诞生到带领新中国崛起的历程。他们用青春与热血铸就不朽功勋,身上承载着红色记忆。然而,年华逝去,老兵们年事渐高,如何抢救这些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成为迫在眉睫的使命。2021年起,青岛第五干休所启动“抢救性红色资源挖掘”,赵颖超成为这场接力中的一员。

一次“失败”的采访

第一次接到采访任务,赵颖超心里直打鼓,担心干不好。为此,他翻遍老兵档案,做了大量的功课。孟昭儒,1945年入伍,参加过抗日战争、淮海战役、渡江战役、抗美援朝战争,档案里“一年荣立三次二等功”的耀眼功勋让他找到了采访重点。他带着问题上门:军功是怎么来的?经验是什么?可孟昭儒淡淡一句“没什么,就是打仗打出来的”,让他瞬间泄了气。面对双目失明、记忆衰退的老首长,他既心疼又内疚,觉得自己没挖出“料”。

孟昭儒照片。高敏供图

赵颖超不抱希望地问出“革命生涯中最难忘的人”,孟昭儒却突然来了精神,他立刻说出一个名字:陈清恩(音译)。1949年的4月底,孟昭儒和好友陈清恩跟随解放军第三野战军驻扎至昆山,准备解放上海,一个护送军用物资的任务让他们起了争执,最终陈清恩抢到了这次任务,却在途中遭遇敌人阻击牺牲。孟昭儒没能等到与战友并肩凯旋,只等来噩耗。“听完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红色记忆的厚重,档案里的记录,远远写不尽英雄的光辉岁月。”赵颖超说。从此,他暗下决心要让这些红色记忆里的小故事留下痕迹。

平凡细节中的英雄气概

“我就是命好活下来,哪有什么故事,哪有什么荣誉。”战争与死亡对老兵们而言稀松平常。“子弹穿过衣服,打到手上”“我中了两弹,没药换”,讲起这些,他们语气平淡。可谈到对党的感情,他们眼眶湿润,声音颤抖。

从90岁的老兵唱起“跨过鸭绿江”,到赖在政委办公室要上战场的小姑娘;从一人带着三艘船转移伤员的卫生员,到用小推车送伤兵的老百姓……赵颖超听过无数感人泪下的故事,英雄气概在他心中清晰起来:“明知道前方是生死未卜,他们争着上,无论多难,他们始终相信跟党走能打胜仗,能让人民过上好日子,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民族解放的伟大事业,这就是真正的英雄。”

21年夏,拍摄老兵张亚平口述史纪录片的现场。高敏供图

这些普通的平凡的英雄也值得被记录、被看见。“历史档案中的记载只有战役名称、时间和数字,但在老兵的讲述里还有老班长教他端枪的身影、有连长挡子弹的瞬间、有跟在他身后的小娃娃兵。”赵颖超说,“这些有着情感连接的故事最戳心窝,红色故事里的小配角也是大英雄。”截至2025年,青岛第五干休所已记录老兵口述历史超百小时,这些生动细节为红色记忆注入血肉与温度。

“不能忘”的嘱托

“你最想对年轻人说什么?”赵颖超的采访常以这个问题收尾。“他们经常拉着我的手流眼泪,说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牺牲流血的战士。” 他说。

“不能忘”的嘱托让赵颖超把记录的重点放在了挖掘红色故事、记录真实细节。从除夕夜战场上的一碗饺子,到革命年代战火中的爱情萌芽,再到三上战场的卫生兵,这些朴素生活里点滴,承载着英雄的赤子之心,跨越时代打动人心。“我们记录的红色故事,更多是英雄们的真实生活,也许这些故事不够轰轰烈烈,但像茶,回味悠长。”赵颖超说。

青岛第五干休所整理编撰的红色书籍《传承》,记录了22位老兵的事迹。高敏供图

如何让这些红色记忆重焕新生?

随着走访老首长的经历增多和眼界的持续开阔,赵颖超认识到收集整理这些故事不仅是红色记忆的传承,也标记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来路”,更是承载着创造美好生活的精神价值。近年来,青岛第五干休所基于红色记忆挖掘,编撰红色书籍《传承》,字里行间凝结22位老兵的烽火往事;用《口述历史》纪录片珍藏英雄的声音;老兵们娓娓道来的日常,让红色故事不再是档案里的冰冷数字,更是在每一次讲述中传递信念与力量。

英雄从未远去,对于赵颖超而言,红色故事里的英雄人物一直生活在他的身边,是他成长的营养。“今年是我记录和传播红色故事的第5个年头,看到一个个英雄迟暮的背影,就觉得这件事没白干,我也会继续坚持讲好他们的故事,让英雄精神走到群众身边,让这些红色记忆影响更多人。”他说。这份精神,如灯火,照亮前行的道路。

策划:李方舟 董大正

采写:王蕾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