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薄弱学校的“数字翻身术”
一所教师老化、生源流失严重的老学校,一度陷入“双重塌陷”困境,近两年借助数字化平台和人工智能技术,打了一场漂亮的“翻身仗”……这所学校便是重庆科学城含谷中学。
————————————————
走进重庆科学城含谷中学(简称“含谷中学”),课堂上学生用点阵笔在点阵纸上圈画重点,教师没有“满堂灌”,而是参照精准作业云平台生成的“学生知识地图”灵活调整讲课节奏、分层布置作业;在学校的教研组会议桌上摆放的不再是传统教案集,而是一份份“AI诊断报告”,顶岗实习的青年教师也能拿着数据与学校的中年教师探讨课堂改进策略……
谁能想到,这所创建于1969年的老学校,3年前还处于“双重塌陷”状态:教师平均年龄48岁,45岁以上占比70%;留守学生中43.7%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生源流失率连续3年超过15%……一度办不下去的含谷中学,却借着教育数字化实现逆袭,这场突围战背后藏着一套独特的“数字翻身术”。
从薄弱处动刀,给师生“拍CT”
过去,教师常常抱怨:“反复讲了好几遍的题,考试还是错!”如今,借助点阵系统,含谷中学为每个学生打造了专属“数字档案”。该系统采用先进的数字光学点阵技术,在普通书写笔中内嵌摄像头,通过蓝牙将点阵笔与电脑设备相连接,轻松实现书写、精准作答、图形绘制等操作,同步将书写信息与交互数据归集、上传、存储。
从预习到课堂再到作业、考试,含谷中学全方位运用点阵纸笔系统,多维度采集分析学生数据,涵盖预习情况、作业完成度以及教师教学、作业布置趋势等,生成精准的学生“全息画像”报告,辅助教师教学,显著提升了学生学习专注度与作业完成率。
数学教师谢露举例说,以前批改作业很费时间,现在学生用点阵笔写作业,系统自动分析出“小明计算全对,但应用题不行”“梓轩几何证明总跳步骤”……这些数据汇总成“班级知识云图谱”,就像给全班拍了一个“学习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学生知识薄弱点一目了然。
学校未来教室角落的摄像头和录音设备还能化身“AI教研员”,随时记录教师课堂行为。它能统计教师一节课的提问次数、走到学生中间的频次,甚至分析出“这节课高阶思维问题占比不足15%”……依托数字技术系统对教师课堂行为进行实时、无感知、伴随式观察、记录与分析,构建“数字孪生课堂”,生成课堂反馈报告,并针对教师成长给出动态预警和建议。这些过程性、发展性数据融入学科教研,推动教研从经验向数据循证转变,助力教师内生成长。
青年教师熊桂花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上课报告时脸都红了:“原来40分钟的课我讲了32分钟,学生根本没时间消化!”2024年9月新入职的教师潘彗婷,课后习惯通过希沃软件中的“课堂反馈”查看“数字孪生课堂”视频切片与AI课堂智能反馈报告,通过分析诊断清晰洞察教学过程中的优缺点,持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获得快速成长。在去年11月重庆高新区第四届“智慧教育”优质课竞赛活动中,初出茅庐的潘彗婷跨学科参赛“小试牛刀”就获了奖。
学校的未来教室除配备AI课堂智能反馈系统外,还人手配备一台平板。美术教师王菡在谈到未来教室使用时娓娓道来:“在学习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借助未来教室设备,我能将一幅幅高清图片传输到学生手中,学生能够清晰看到画家笔墨的皴擦点染,感受传统绘画的独特魅力……”数字设备有效解决了学科教学中的痛点、难点。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基于数字教研工具的培训和研讨活动,不断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教学能力。
向“云端”请援,“双师”有名堂
“咱们教师经验不足,那就请‘云端外援’。”校长张国雄说的“外援”,就是重庆八中名师。
“刚开始家长还嘀咕:‘屏幕里的老师能比真人强?’”班主任陈洁笑着说,“后来看到‘云班’学生考试平均分比普通班还高,家长群里再没人抱怨了。”更让他们惊喜的是,重庆八中的教研资料库向他们开放,这就如同拥有了“名师养成攻略”。
重庆八中定期举办教学研讨会、教学开放周、班主任培训、新进教师专项进修活动,含谷中学从2023年开始积极选派教师深度参与、学习交流。面对优质学习资源与学习榜样,学校教师根据学情进行“增、删、停、补、学”,创新应用基于学生、课堂、教师、教研等各个场景生成性资源,实时汇聚、沉淀优质资源数据,形成数据资产,助力教师提升和课堂提质。
除了课堂上“双师同屏”,含谷中学还借力名校资源构建了一套“战略借力—资源融通—内生发展—生态共建”的“四维融通”进阶模式,将名校“外挂”真正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引擎”,形成动态进化的教研共同体,真正实现了“借外力强内功”的突破。
与此同时,学校教师还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整合搭建的各类优质资源,实现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课后服务等多场景、多模态、多链条的应用。在课堂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能利用平台微课视频开展“双师课堂”,教授知识内容,还能开展互动演示等,如数学课借助动画演示抽象概念,物理、化学课利用平台“虚拟仿真”实验,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学生也能随时登录智慧教育平台预习、复习,遇到问题还能在线测试,查漏补缺,巩固知识。本学期学校开设的“1+5”活动课《餐桌上的中国——走近中国饮食文化》,就是借助平台提供的关于中国饮食的音视频资料开展课后服务的。
“我们不再是资源的搬运工,而是教育智慧的炼金师。”年轻教师王诗雨的感悟道出了学校向“云端”请援的真谛——当城乡教师成为平等的研究伙伴,共享海量资源,每朵“云”都酝酿着教育公平的甘霖。
为作业“瘦身”,学习更“精准”
过去学生最怕“作业大礼包”,现在作业本变薄了,成绩却提高了,奥秘就藏在“精准作业系统”里。
含谷中学借助云平台系统,对学生课堂反馈、作业、测验等数据进行常态化采集,对每个学生学科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进行大数据自动分析,了解学生的薄弱项,并针对性地推荐适合学生个体的复习计划。化学教师李云丽说:“通过精准作业系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复习,效果很好。”
初三(2)班班主任康怡介绍,学校作业管理及评价体系与微信小程序打通,家长能实时了解孩子作业统计及结果。系统生成的学情报告,紧紧围绕学生,详细分析每个学生的优势学科与薄弱学科、每一个学科的薄弱知识点、历次考试的动态跟踪、学习评估和后续学习建议等。这份报告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帮助,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及水平,让家校互联更加紧密,也实现了家校共育的目标。
初二(1)班学生刘明艳说:“以前作业量大,很多题都已经会了,还得反复做。现在有了专属‘错题本’,老师针对性布置作业,我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了。”在含谷中学学生看来,数字技术支撑的互动课堂生动有趣,高效学力诊断系统(点阵笔、精准作业)帮助他们轻松掌握知识,让他们有更多时间去操场锻炼,脸上的笑容自然也就多了起来……
给成长“绘图”,“闯关”有智慧
“新教师成长速度比过去快了3年!”张国雄翻开“教师成长地图”介绍,全校教师按照要求录制AI课例,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教研方式,平台自动多维度诊断教学过程,出具教学诊断报告,助力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和教学习惯,提升课堂效益。
CSMS课堂智慧分析系统参照大数据课堂模型,为教师布置“闯关任务”。新手教师潘慧婷的“闯关日记”记录了其成长过程:第一关:减少“是不是”“对不对”这类无效提问;第二关:根据实时数据调整教学节奏。她的数字化成长档案显示,2024年9月其课堂无效提问占比38%,到2025年3月已降至9%。如今她的课堂,学生发言讨论时长占比达41%。
上学期参加重庆市高新区第四届“智慧教育”优质课语文学科竞赛的李东梅,回忆起利用未来教室-AI课堂智能反馈系统磨课的经历,很有感触。当时全教研组针对课堂反馈报告中的不理想数据,反复商讨、打磨;其他学科优秀教师组成指导团队,逐帧观摩课堂实录,抠细节、想办法……一组组教学分析“数据”背后凝聚着团队的心血,也增进了教师间的情感交流。
在各级各类教学比赛中,含谷中学教师获奖人数逐年增加,数字技术赋能成效显著。数学教研组组长王姜也激动地说:“现在外出参加教研活动,外校教师总要打听,含谷中学这两年到底是如何借助数字教育赋能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言语间满是自豪。
从曾经的“丑小鸭”变成如今区域内有美誉度、辨识度的“白天鹅”,正是因为含谷中学借助数字教育让学生学业成绩大幅度提升,甚至吸引曾经转走的学生回流;借助“云校”把优质课引入的同时,也把数字教育成果共享给兄弟学校,形成了人与技术、环境的全要素协同育人新生态。
“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这是张国雄平时经常提到的一句话。当数字教育不再只是冰冷的设备和没有情绪的数据,而成为读懂师生的“显微镜”和引领前行的“指南针”时,就能真正助力如含谷中学一般的学校实现教育生态重构,不断提升师生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走向未来的教育也便有了更多可能。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2日第5版
作者:本报记者 韩世文 | 周一业 邓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