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东湖评论:来湖北,赴一场山水与人文的千年之约

时间:

站在长江之畔,目睹江豚逐浪、麋鹿竞欢,荆楚大地的文旅融合新画卷正徐徐展开。4月25日,2025湖北文化旅游发展大会以“创新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为主题,向全球发出邀约——来湖北,赴一场山水与人文的千年之约。湖北正以文化自信重塑文旅IP,让千年文脉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

“文旅”在“旅”也在“文”,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如何更好地推动文旅融合,提升旅游供给的“文化味儿”,是文旅发展的一道“必答题”。长江文明摇篮的千年文脉,三国烽烟的智慧谋略,辛亥首义的红色基因,共同构筑起湖北文旅的精神脊梁。在大会现场,省委书记王忠林强调,湖北要以长江文化、荆楚文化、红色文化为根脉,通过“神武峡”“赤黄红”两大文旅主轴串联世界级资源,让武当山的云雾、神农架的密林、三峡的壮阔与赤壁的烽火、黄鹤楼的诗韵、武昌起义的枪声共同奏响文旅融合的交响曲。

推动文旅融合,并非只是原封不动地对文化进行呈现,而是要守正创新,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让历史文化更加可感、可知、可参与。 在铜绿山古铜矿遗址,数字化监测与沉浸式展陈让4000年前的炉火重现光芒,矿洞遗址变身“文明课堂”;在湖北省博物馆,VR技术让《穿越青铜纪》的曾侯乙编钟在元宇宙中奏响新声,年轻游客在“夜上黄鹤楼”的光影秀里与历史对话。这些创新绝非简单拼贴古今,而是以科技思维重构文化体验——正如王忠林书记所言:“要让陈列在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让书写在典籍里的文字‘动’起来。”

文旅融合带动“一业兴、百业旺”,当传统与现代碰撞,在湖北催生消费新场景。襄阳唐城的夜游灯光将盛唐街景与霓虹幻影交织,武当不夜城的烟花秀让道家文化与光影艺术共舞,恩施大峡谷的“外骨骼机器人助行”服务则让登山成为科幻之旅。数据显示,2024年湖北接待游客8.73亿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9011亿元,文旅产业已成为拉动就业、富民增收的关键引擎;此次大会签约的26个重大项目,总金额达644.31亿元,涵盖文旅融合、城旅融合、体旅融合等全产业链,文旅产业已成为湖北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生态资源更是湖北文旅的“绿色银行”,生态优先绘就全域旅游新图景。站在神农架大九湖畔,但见碧水丹山相映成趣,金丝猴在原始丛林中自由穿梭。湖北以占全国1.94%的国土面积,孕育了3.7%的植物物种和5.6%的脊椎动物物种,这份大自然的馈赠,正转化为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底气。从清江画廊的碧水丹山到神农架的原始秘境,从九宫山的云海民宿到百里荒的星空露营,当游客在三峡人家体验非遗船工号子时,在仙岛湖星空帐篷仰望银河时,湖北文旅的生态价值正转化为可感可知的幸福体验。

“人人都是形象大使,处处都是旅游环境。”湖北正以“重信亲客”的理念重塑文旅服务,从AI导览、剧本游等智慧体验,到“48小时快捷入鄂通道”等国际化服务,力求让环境美、服务优成为最亮底色。当文旅融合的春风掠过千湖之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山水画卷的徐徐展开,更是一个中部大省以文旅为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湖北篇章的雄心壮志。

荆楚大地,正以开放之姿拥抱世界,以文化之魂浸润山河。让我们相约湖北,共赴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之约,共绘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壮美画卷。

稿源:荆楚网(湖北日报网)

作者:雷丹(武汉市江汉区“西北湖学社”网评团队、满春街道)

责编:袁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