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数字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深度阅读?

时间: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高雅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自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设立该节日以来,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间,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阅读环境也发生了巨大改变。

ChatGPT能撰写学术论文、Midjourney可图解《理想国》、Sora能影像化《百年孤独》……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纸质阅读逐渐式微,在地铁里、公交车上,随处可见低头阅读碎片化知识的人。

数字时代,我们是否还需要深度阅读?这个看似陈旧的问题,在人工智能突破性发展的今天,反而显现出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

技术发展让阅读变“悦”读

在中学时代,许多人都学过一篇叫《送东阳马生序》的课文,开头便是:“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古代借书的难度可见一斑。再比如“凿壁借光”“孙康映雪”“车胤囊萤”等成语的出现,无一不反应了这一点。

与古代书是“稀罕物”不同,电子书的兴起让知识变得触手可得,只需一部手机,便可以浏览世界各地的文学名著,甚至使用AI,30秒便可以生成书籍摘要,倍速地读完上万字的文章。

“使用ChatGPT,可以帮我快速地生成《百年孤独》的重点段落,便于进一步拆解文章,指定专属的阅读计划。”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许佳同学表示,便捷的数智化服务不仅帮助她剩下了一大笔购书资金,而且还大大提升了学习效率,“AI等技术让读万卷书触手可及,并且越来越‘人性化’,满足了不同个体的需要。”

图源视觉中国

在M511光影汇,记者遇到了刚体验完《永恒的巴黎圣母院》VR展的市民张女士。她告诉记者,自己是法国文学家维克多·雨果的忠实读者,读过很多译本的《巴黎圣母院》,但还是第一次用VR的方式来沉浸式感受雨果笔下的世界。“戴上眼镜,我便可以以360度全方位视角近距离观赏,登上足足有69米堪称巴黎第二高的钟塔,在巨钟底下感受多具铜钟齐响的震撼,可以说,技术的发展让文学更加有趣了。”

大模型技术可以帮助读者迅速检索文献,让观点“一键直达”、脉络“可视呈现”,甚至在面向全新知识领域时,也能将晦涩难懂的知识转化为匹配读者认知能力的生动画面,让阅读变“悦”读。

快餐式阅读是不是舍本逐末?

技术的发展是把双刃剑,对阅读也是一样。

微信读书显示,用户平均每页停留时间从2015年的72秒缩短到现在的19秒;某短视频平台数据则显示,一条超过60秒的知识类视频,完播率暴跌40%;打开某知识付费APP,“30分钟AI精读《国富论》”的课程已有10万订阅量……不知何时开始,我们好像已经习惯了新闻标题只看加粗字体、读小说直接看整理好的摘要,越来越难静下心读完一本书。

这种变化带来的不仅是习惯的改变。神经科学研究显示,碎片化阅读导致大脑前额叶皮层灰质密度下降,这正是负责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关键部位,而深度阅读者的记忆保持率比浅层阅读者高出63%。

“看多了碎片化的知识,感觉自己大脑短路了,曾经一晚上就能读完一本杂志,现在一篇文章没读完就总想翻翻手机,尽管根本没人给自己发消息。”读者舟舟对记者说,碎片化阅读不仅让自己注意力分散,表达能力也在不断下降。“比如见到好看的东西只会感叹‘哇’,在公司做汇报也经常词穷,还不如十年前读书的时候,虽然没有手机来获取资料,但一小时就能写一篇洋洋洒洒的文章。”

与舟舟有相同苦恼的年轻人不在少数,“提笔忘字,张口词穷”的现象也愈发普遍。有媒体曾就此现象进行调查,结果显示,53.3%的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过半受访青年认为,阅读量少和依赖网络语言及表情包是“词穷”的主要原因。

快餐化阅读一方面提升了阅读速度,另一方面,也让我们逐渐丢失了最重要的情感共鸣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如何让AI真正服务于深度阅读?

近日,在2025长三角图书馆之夜上,中国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长,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分享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无论数字化如何发展,阅读依然是人类的普遍需求,这不仅是科学的需要,更是情感、精神、价值观念、信仰方面的需要,是任何技术手段所不能替代的。

“人类已经形成的知识体系是包含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是科学,还有一方面是人文。从科学的角度讲,知识的积累、技术的进步,总是一代胜过一代的,这些内容可以被信息化,但是人文的部分却不是这样的。”葛剑雄表示,人文追求的不是具体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答案,需要每个人结合自身来终生感悟。

葛剑雄正在进行分享 浙江图书馆供图

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我们该如何让AI真正服务于深度阅读?

中国网络作家村党支部书记、“90”后网络作家王誉蓉认为,阅读本身没有高低门槛,应当通过各种形式让更多人喜欢上阅读。AI技术可以帮助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更高快速、高效地汲取更多普遍的知识,但深层次的阅读是无法被取代的。“阅读方式可以进步,但阅读的本质应该不变,应该注重阅读的质量,而不是一味追求阅读的速度。”王誉蓉说,“就像宋韵的茶道,最后的一杯茶固然是我们想要的,但过程中对自我精神的探索,同样让我们受益匪浅。”

其实,技术本身只是工具,怎样利用它,最终的选择权在人。作为读者,我们应该带着批判性思维,在合理运用AI技术辅助的前提下,始终保持着独立思考的主动性,让它成为深度阅读的“智慧助手”,这种人与技术的良性互动,才是数字时代AI真正服务于深度阅读的正确方式。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