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砸手里了?146亿钻石库存滞销,中国火上浇油:美国卖的我都有!

时间:

来源:王新喜TMT

钻石界巨头戴比尔斯(De Beers),昔日全球市场的“老大哥”,眼下正焦头烂额,急得像热锅上蚂蚁!

截至2024年底,这家往昔在全球钻石市场中占据三分之一份额的行业巨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库存积压问题,积压量惊人地达到了20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46亿),创下了自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库存新高。

为求解困局,其背后的英美资源集团无奈之下,只得将原钻销售转向拍卖,且仅对50家授权经销商开放竞价。

然而,尴尬局面出现了,即便是这些“精英客户”也不再捧场——他们拒绝接受戴比尔斯所定的高昂价格,市场信任岌岌可危。

戴比尔斯的困局并非突如其来。近两年间,天然钻石批发价大幅下滑50%,抛光钻石价格也缩水35%,几近触及生产成本边缘。面对此景,CEO阿尔·库克直言不讳,公司已调低2025至2026年的产量预估,意在减产以稳价格。

但这招效果有限:2024年全年,戴比尔斯亏损达2500万美元,与2023年相比,利润大幅下滑65%。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正当戴比尔斯为库存积压苦恼不已时,发现“罪魁祸首”极有可能是中国培育钻石的崛起,而且已经让他雪上加霜。

“钻石恒久远”的广告语曾让天然钻石价值飙升,而中国实验室的培育钻石,凭借与天然钻完全相同的物理化学属性、更低廉的成本以及更环保的生产流程,正逐步打破这一高奢壁垒。

早在2018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就已经认定,天然钻石和培育钻石均属于真钻石。而在中国,河南柘城这座被誉为“钻石之城”的小镇,凭借400万克拉的年产能力,悄然成为全球培育钻的关键产地。

当地新兴品牌柘光钻石的迅速火热,便是缩影之一。据内部数据显示,上线首月,其官网专属顾问接收的咨询量便突破千次,同时在淘宝与京东平台的销量均超过百万,全平台的关注度也已达到40万人次以上。

进一步透露得知,近期他们还接待了一位上海阔太,在痛失苏富比秋拍爱宝后,找到柘光进行了一比一定制,声称后续还有百万预算。

在上海某互联网大厂工作的李姓高管,近期在柘光京东店铺中,为未婚妻定制了一枚与某大牌同款的9克拉钻戒复刻版,旨在满足她对“鸽子蛋”款式的喜爱。

李先生表示,他之所以选择柘光,是因为该品牌以VVS净度、D级色泽、3EX切工的品质作为底线标准支持IGI权威认证与深度定制,“尽管花了将近20万,但懂行朋友说,同等品质在天然钻石非常罕见,就算有可能都上亿了,相比之下,选择国产钻石体验确实好。”

反观戴比尔斯的凄凉,其挽救举措显得苍白无力:在美国与中国斥资2000万美元重启“永恒”广告宣传,却未激起市场波澜;关闭裸钻业务、转攻印度婚庆市场,反而凸显了战略上的无奈收缩。

母公司英美资源集团急于脱手钻石业务,但行业的不景气让潜在买家犹豫不决——海湾主权基金与奢侈品巨头的收购谈判仍悬而未决。

戴比尔斯的衰退迹象映射出全球钻石市场的深刻变迁。六年间,培育钻石产量激增十倍,2023年全球矿产勘探预算缩水至2007年的两成,天然钻石的稀缺性神话已然破灭。

不过,天然钻石并非完全退出舞台。在顶级拍卖会上,稀有且大克拉彩钻依然能够拍出天价:一枚12.11克拉的蓝钻以1590万美元成交,而28.86克拉的白钻也拍得了210万美元。

这预示着未来市场的分化——天然钻石将凭借其投资属性坚守高端收藏领域,而日常消费市场则将迎来培育钻石的全面渗透,钻石的自由选择时代即将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