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
【院士谈健康中国】
作者:朱立国(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健康,是幸福之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
近日,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与健康体重管理行动、健康乡村建设行动一起,被全国爱卫办纳入健康中国行动,这必将充分发挥中医药的多样化价值,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推动健康中国建设,增进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诊疗手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但是,现阶段中医药在健康服务市场的影响力与潜力尚未充分释放,人民群众对中医药健康知识的掌握度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发挥也不够充分,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技术、产品质量水平还有待提高。
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设定了一系列明确且有前瞻性的目标——到2030年,中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30%,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和三级妇幼保健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95%,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提供中医非药物疗法的比例分别达100%、80%,让中医药服务深入基层,使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有效的中医药服务。
这一系列目标的实现,需要全社会多维度协同推进。
首先,要加强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持续强化中医医院优势专科建设,提升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能力;加大对治未病科、老年病科、儿科、康复科等科室的投入,引进先进设备,培养专业人才,开展特色诊疗项目,提高中医药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推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专科医院规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同时,鼓励社会力量规范举办非医疗性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机构,加强对社会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的监管,规范服务行为,保障服务质量。
其次,要加强“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的普及推广,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疾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在健康人群中,开展中医体质辨识,根据体质特点提供相应的养生建议;在慢性病人群中,运用中医药手段进行早期干预,预防疾病的发生发展;针对老年人群,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老年中医药健康中心试点,提供健康咨询、疾病防治、康复护理等一站式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在妇幼健康服务方面,实施妇幼中医药健康促进活动,对孕前调理、妇女孕育调养、产后康复等进行中医药干预;支持托育机构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中医药健康服务,为婴幼儿健康成长提供保障。此外,积极开展眼健康、骨健康、脑健康等中医药特色防治工作试点,探索中医药在常见疾病防治中的有效方法和模式。推进中医药在康复、医体融合领域的发展,推广中医养生保健方法和中华传统体育项目,发挥中医药在运动损伤、神经系统疾病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将中医药养生理念与运动健身相结合,促进人民群众的健康。
再次,要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根基。因此,要注重培养复合型中医医师队伍,提高中医医师在疾病预防、临床诊疗、健康管理等方面的综合能力。通过培训、技术帮扶等方式,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中医药诊疗水平,推广如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中医药适宜技术。同时,鼓励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增加慢性病中医药防治相关内容,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个人和家庭共同参与,形成强大的合力。从社会层面来看,普及中医药健康知识,有助于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从经济发展来看,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将推动中医药产业的发展,中医养生保健、康复服务、健康产品等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也将为中医药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从文化传承来看,该行动的实施有助于弘扬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将有力地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为世界贡献更多蕴含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
(项目统筹:光明日报记者 陈海波)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21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