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刘少军:三代传承,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 | 校友回湘·杰出校友面对面

时间: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徐运源

人物名片

刘少军,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79届高77班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岳麓山实验室水产品种创制中心主任,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他带领团队长期从事鱼类遗传育种研究,为我国水产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项)、全国创新争先奖状等奖励;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42项。

人物素描

他和父亲是用远缘杂交技术“改写”鱼类基因的科学家。他带领团队攻克生殖隔离难题,让中国鱼类杂交育种从“碰运气”迈向“有效设计”,培育出5个国家级水产新品种,让“好吃、好养、好看”的优质鱼游向百姓餐桌。三十年如一日巡池、育种,这位“渔民”的浪漫,藏在鱼鳍摆动的涟漪里。

“校友回湘”寻访组见到刘少军时,他正跟团队在鱼类育种基地里做淡水鱼类的南繁工作。微风轻拂,鱼翔浅底,搬来两把椅子,坐在鱼塘边,我们便攀谈起来。随着故事的展开,寻访组眼中这位穿着与普通农民无异的院士形象,变得更加立体起来。

少年求学 会慢慢摸索,不轻言放弃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离不开老师,包括幼儿园、小学、中学和大学。每一个阶段都会在我心里泛起很多美好的回忆。”朴实的院士,用诗意的语言铺开了在湖南师大附中求学六年的故事。

在刘少军的眼里,湖南师大附中是所“三好”学校。首先是地理位置好,它依山傍水,既靠岳麓山又靠湘江。

“这样的地理位置很利于培养人才,尤其是夏天,长沙很热。岳麓山下,要凉快好几摄氏度,非常适合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他说。

还有老师们教学好,兢兢业业。说起数学、物理、语文、政治、生物等不同学科的老师,刘少军都还记得他们的名字和不同课堂的特色。

“学校氛围也非常好,既重视分数但又不唯分数,更多注重素质教育,经常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刘少军回忆,那时的自己比较笨,但对于感兴趣的事,会慢慢摸索,不轻言放弃。比如老师教打乒乓球,自己水平就很一般,但喜欢不断琢磨、改进,乒乓球成为自己终生的爱好。

他表示,回过头来看,相比分数成绩,知识的广度会显得更加重要。中学里不光要学知识,还要培养爱好和身心健康,学会做人做事。“团结协作”“互相帮助”这些品质都是在中学培养的。

父子接力 从“吃鱼难”到“吃好鱼”

提到刘少军与鱼打交道的故事,有个人物是绕不开的存在,那就是他的父亲——刘筠院士。作为我国著名鱼类繁殖和育种专家,刘筠为解决我国鱼类产量排第一的草鱼人工繁殖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时候,刘少军就喜欢跟父亲去郊区的渔场,父亲忙着实验,他就在岸边用罐头瓶装鱼,就这样认识了草鱼、鲤鱼、鲫鱼……受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刘少军大学毕业后,自然选择了淡水鱼研究方向。

如果说父辈的研究是让中国人的盘子里多条鱼,解决的是“吃鱼难”问题,刘少军和团队要实现的,则是让中国人“吃好鱼,吃放心鱼”。

30多年来,刘少军在父辈实现鱼类远缘杂交成功个案基础上,带领团队进行了系统的鱼类远缘杂交研究,揭示了鱼类远缘杂交的主要遗传和繁殖规律,打破了鱼类远缘杂交不可育的认知藩篱,让我国鱼类远缘杂交研究走向世界。

合方鲫、合方鲫2号、湘云鲫2号、杂交翘嘴鲂、鳊鲴杂交鱼……数着这些通过远缘杂交培育的国家级水产新品种,刘少军百感交集。

“相比普通鱼类,这些新品种在外形、生长速度、食性、存活率以及抗病能力等方面都表现出各自的特色。像合方鲫2号,其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价值高,品相也方正。”刘少军介绍,合方鲫2号已获得大面积推广,用其加工的鱼汤也走上了京东平台的货架。

三代传承 让优质蛋白走向千家万户

在乐东的鱼类育种基地里,各色鱼儿在撒欢、嬉戏。刘少军带着团队到一个个鱼池细心观察鱼卵和鱼苗的生长情况。

今年是刘少军院士团队首次到海南省乐东县九所镇做淡水鱼类的南繁工作。经过前期的淡水鱼南繁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如在冬季将湖南的鱼类亲本运到九所镇来繁殖,利用这边温暖的气候条件,不用打激素,就能够自然生产,其繁殖率和孵化率都比在湖南要高。

“我们这次来南繁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加强大杂交和微杂交理论技术的应用。”刘少军介绍,他带领团队在系统研究远缘杂交,突破生存难、繁殖难、鉴别难“三难”的基础上,结合异精雌核发育的特点,首次提出了鱼类大杂交和微杂交的新理论体系,可实现育种“万里挑一”的效果,选出来的后代是“优秀中的优秀”,进一步解决鱼类优生优育的问题,并依托微杂交效应,设计雌核发育、回交、自交等途径,解决了有效群体扩展和应用的难题。

依托这一理论和技术体系,刘少军团队成功实现合方鲈鱼、合方鲫2号、合方鲤、合方花鲫、金鱼等鱼的南繁育种,形成了新的鱼类种质资源,让优质蛋白走向千家万户。将目光拉回到湖南,在鱼类保种、扩繁的主要基地望城,经过多年实验,刘少军团队也已经培育出十几种新型鱼。

采访当天,刘少军的儿子刘启智也在南繁队伍中。受家庭影响,同为师大附中校友的刘启智在国外学习分子生物学多年,如今也加入了淡水鱼类遗传育种研究创新团队。对于儿子的归来,刘少军表示,科研成果都是点滴积累起来的,年轻人慢慢做,不着急。

对话校友

长沙晚报:对正在追梦的年轻人,您有何建议?

刘少军:在打好基础知识的同时,大家要勇于创新,多做无人区的工作。十年磨一剑,要敢于坐冷板凳,而且还要把它坐热。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大家先要有目标,然后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长沙晚报:在30多年的科研攻关中,您是如何克服一个个困难的?

刘少军:我们一直很执着,希望能够把优质的鱼送上老百姓的餐桌。在这个过程中,失败肯定是有的。我也有困惑,比如我们刚做出来上市的鱼汤产品,既解决了活鱼的运输损耗,又解决了吃活鱼小刺多的问题,我觉得很好,但要打开市场,还要打通很多环节。有些事情有个漫长的过程,急不得,要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