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三农”提质增效
来源:经济日报
近日,多家上市银行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涉农金融供给持续增量扩面。在县域贷款、乡村产业链等涉农金融细分方面,信贷供给高效触达各类经营主体。
加大涉农金融供给
金融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去年以来,大型银行牢牢抓住信贷赋能这个“牛鼻子”,延伸普惠金融服务,持续加大“三农”县域金融供给覆盖面。
6家国有大型银行业绩披露近期落下帷幕,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可圈可点。截至2024年末,作为服务“三农”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农业银行县域贷款余额9.85万亿元,占境内贷款比重超40%,增量突破万亿元,增速12.3%。建设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33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2513.19亿元,增幅8.16%。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29万亿元,较2023年末增加2545.72亿元,余额占客户贷款总额的比例超过25%,增速高于全行各项贷款增速。
股份制银行和农商行强化信贷资金投入乡村振兴。截至2024年末,光大银行涉农贷款余额3183.6亿元,比2024年年初增加201.48亿元,增长6.76%。截至2024年末,招商银行涉农贷款余额2410.41亿元,较2024年年初增长19.85%。此外,多家银行积极支持乡村振兴,加大涉农贷款投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强化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等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加强金融与产业、财政等政策联动,发挥好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的融资增信和风险分担作用,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在普惠金融方面,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从2%降到了1.75%,额度增加了1000亿元。
去年以来,我国涉农信贷持续增长。人民银行发布的2024年四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四季度末,农村贷款余额36.94万亿元,同比增长10%,全年增加3.38万亿元。农户贷款余额18.23万亿元,同比增长8.2%,全年增加1.38万亿元。农业贷款余额6.36万亿元,同比增长9.8%,全年增加5753亿元。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叶银丹表示,涉农贷款持续增长,表明金融机构持续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
农业银行副行长孟范君表示,农业银行将继续聚焦主责主业,持续深耕县域农村市场,努力推动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更聚焦、更平衡、更扎实。同时,将进一步加大“三农”县域金融供给,持续向县域农村倾斜金融资源,推动县域贷款占比稳步提升、涉农贷款稳步增长。
满足产业融资需求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着力壮大县域富民产业。当前,农村新型特色产业不断成熟,银行应抓住机会,强化融资帮扶,与县域乡村新业态相伴成长。
多家银行业绩报告显示,金融服务差异化优势凸显。农业银行强化乡村振兴重点领域金融服务,出台城乡融合发展专属金融服务方案,加大乡村产业、乡村建设项目信贷支持力度,并探索批量化、链条化、客群化服务模式,助力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银行立足涉农生态圈、产业链、产业集群和商业集群,打造全场景、全客群、全链条融合发展的涉农金融服务模式,深化粮食安全、水果、蔬菜等场景建设。同时,与中国食用菌协会开展合作,推进整县模式、龙头企业模式、经销商模式、特色菌类模式,提供专属化金融服务。
从近些年涉农信贷来看,信贷投放并非坦途,各种融资壁垒阻碍金融活水润泽乡村沃土。叶银丹认为,相较于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县域金融市场规模较小、基础设施不完善,金融机构对新业态的覆盖面和服务能力相对薄弱,由于农户或农村企业的信用信息不完整,导致银行等金融机构对贷款的授信风险评估较为保守;对于农户和乡村产业来说,现有的信贷产品可能难以满足其融资需求,缺乏针对县域及农业特色的定制化金融产品。
信贷是乡村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因素,银行为破解涉农产业授信难、融资难,不断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在广西,玉林市银行机构与税务部门为支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通过银税互动机制推动小微企业的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我们公司凭借纳税信用等级获得银行400万元的授信额度,有效解决了设备升级改造的资金难题。”广西容县锦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可荣说。在浙江,茶产业是淳安县的富民产业,为帮助茶商企业缓解收购鲜叶资金压力,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指导辖内支行因地制宜推出淳安县茶叶市场融资服务方案,综合采取信用、组合担保等多种形式精准授信,解决小微企业缺乏抵质押物的融资难题。
叶银丹表示,推动乡村振兴应加快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尤其是农民、农村企业的信用记录建立和信息共享。通过多方数据共享,提升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评估能力,为县域金融资源的倾斜提供支持。同时,利用地方政府的担保机制,降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风险。此外,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开展公共服务性金融产品和担保服务,增强县域经济融资可得性。
提升数字金融质效
近年来,商业银行持续推进智慧银行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加快构建科技引领、数据赋能、数字经营的智慧银行新模式,不断提升数字金融服务乡村振兴质效。
在传统的银行服务模式中,随着交易规模增加,单位成本会逐渐降低,但面对乡村借款人,金融机构往往需要大量的投入,风险却难以分散。因此,风险和成本制约了银行向乡村居民以及小微企业等普惠群体授信。随着数字金融的出现,有别于传统金融机构的新的融资渠道、金融产品和服务提供者的出现增加了涉农客群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
数字化目前已经成为银行延伸服务触角的有力武器,多家银行财报对数字化展业服务的情况着墨较多。农业银行“三农”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持续提升,搭建“农银惠农云”数字乡村平台,截至2024年末,平台入驻机构26.4万户、服务用户超650万、覆盖2657个县(区),累计带动金融服务总金额约千亿元。邮储银行积极支持数字乡村建设,推进数字人民币应用场景铺设,推动移动支付向县域乡村下沉,持续扩大县域移动支付受理覆盖面。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研究员汪雯羽表示,数字金融依托数字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对实体分支机构的依赖,通过贷款申请、信用风险评估和定价流程的自动化,对金融机构运营成本的减少十分有利。数字金融发展显著降低了交易的可变成本,减少了地域隔阂,克服了一定风险障碍,极大地推动了普惠金融的发展。数字金融在中国乡村通过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发展速度更快、综合成本更低、商业可持续性更久的方式促进了信贷资金在农村地区投放,极大地促进了乡村金融供给。
数字金融对银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意义凸显,也为金融大模型的落地创造了广阔空间。建设银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表示,金融大模型可以根据预设的财会专家思维链,对涉农小微、公司客户的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自动生成全面、高质量的财务分析报告,助力客户经理更加专业地进行财务分析,使这项工作从过去的数个小时甚至数天压缩到分钟级别。数字金融的运用将在优化业务流程、重构客户服务等方面发挥关键性作用,推动县域和涉农贷款持续提升。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银行业的应用不断深化,“三农”金融也将迎来新机遇。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刘晨认为,DeepSeek融合了传统大模型的众多优势,为数字金融和银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新机遇。大模型在金融机构的应用有望加速落地,由此也对银行业监管体系跟进完善提出较高要求。金融监管部门应建立内部合规审查机制,对DeepSeek模型的开发、训练和应用进行全流程合规审查,建立风险预警制度,控制和减少数据滥用与合规风险,推动金融大模型更好服务乡村振兴。(经济日报记者 王宝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