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她体育”故事之二:从“与沙比赛”到“与她竞赛”
新华社乌鲁木齐4月24日电(记者孙哲、胡虎虎、曹奕博)38岁的柔鲜古丽·买提图尔荪有两块“赛场”:一块是房前屋后30亩的防沙治沙地,一块则是挥汗如雨的运动场。
她所在的新疆于田县,地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是我国受风沙危害最严重的县市之一,在风沙侵蚀下绿洲面积不足县域面积6%。她的家位于县城东侧的奥依托格拉克乡,一度是四面都被黄沙包围的一叶扁舟,更是人与恶劣自然环境“对弈”的最前沿。
从上学时,柔鲜古丽就热衷于参与各项体育活动。无论是篮球、排球还是最擅长的高脚竞速,她总会挤出时间报名参赛。她说,体育就像一道光,多年来照亮了大漠边缘的生活。“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能舒缓我在生活中遇到的压力。”

柔鲜古丽在比赛中。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可这片土地的运动场上又有着“特殊”规则。奥依托格拉克乡党委宣传委员祖米热提·艾合买提说,狂风总会将沙漠唤醒,形成遮天蔽日的沙尘暴,不仅摧毁农作物,也会给正在打球、奔跑的人们“吹响”暂停哨。
“我们组织的活动时常开始没几分钟,沙尘就随风而来了,迫使活动暂停乃至取消,影响了大家的积极性和心情。”祖米热提说。
这场人与自然的“攻防赛”已持续上千年。历史上,塔克拉玛干沙漠如球场上不知疲倦的前锋,一直在整体向南进占。而生活在周边的人们,则以草木为盾,接力构筑绿色防沙线。
柔鲜古丽是千千万万参与“防守”的一员,不只为守住家园,更为了能像其他地区的人们一样,自由自在地走向户外,参与运动。

柔鲜古丽(右二)和奥依托格拉克乡的村民在一起。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她将治沙视作自己的事业,日复一日地和队友们互相配合,会开装载机的掘沙固土,会使铁锹的则将治沙地管护得井井有条。30亩田地间,她们布下“防守阵型”,红柳根系如网锁住流沙,滴灌带间的沙漠玫瑰等待绽放。“我希望我可以让家乡的环境变得更好,让孩子们能拥有更好的生活环境。”
去年11月28日,柔鲜古丽和治沙队友们迎来了“里程碑”。
那一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阻沙防护带在她所在的拜合提村“锁边合龙”,由柽柳、梭梭、玫瑰花等植被构成的生态屏障,自此构筑起一道全长3046公里的绿色长城。
“我可以感觉到,胜利离我们越来越近。”柔鲜古丽说。
经过40余年持续不懈的生态保护修复,新疆依托“三北”工程在风沙危害区域植树7000多万亩。过去30年,新疆人工绿洲面积由6.5万平方公里增至10万平方公里,增长约54%。
与十年前相比,沙漠不再占据绝对上风。于田县每年的沙尘天气已由179天降低至120多天,奥依托格拉克乡也由一条绿色“脐带”与县城相连。对乡亲们来说,能看到蓝天白云也不再是“稀罕事”。
随着沙化土地治理的不断推进,于田当地还不断加大探索沙产业的力度,扩大沙区特色经济植物种植面积。在政府的补贴支持下,柔鲜古丽负责的治沙地上种植的玫瑰、红柳,成为家庭收入的一大来源,加上养殖羊以及丈夫在外打工的工资,去年一家人收入达到8.7万元。
她发现,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治沙“赛场”外迸发出了奇妙的化学反应——身边有越来越多人主动走出家门,参与到体育运动中。记者在当地采访时看到,就连路边的小商店也将一网足球、排球挂在门外最显眼的位置。
4月12日,于田县第29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火热开幕。这项全县一年一度、规模最大的体育赛事早早“点燃”了奥依托格拉克乡农民们的热情。祖米热提说,乡里为此专门举办了预选赛,吸引了近140人参加,选拔出64人参与全县比赛。“本来县里没要求举行预选赛,但报名的人实在太多,只能优中选优,选出最优秀的选手代表全乡参赛,同时也让更多村民有机会参与其中。”
运动场上,柔鲜古丽一改治沙时的“防守”姿态,勇往直前。为期三天的比赛中,场边观战的女儿一边随她奔跑,一边卖力地为母亲加油助威,柔鲜古丽拿下了100米和200米的全县高脚竞速比赛冠军。
“无论是防沙,还是体育比赛,唯有朝着对的方向坚持不懈才能收获成功。”她说。
柔鲜古丽专门把自己历次参加运动会获得的荣誉证书摆放在家中一进门的位置,希望以此激励两个女儿积极参与校园体育活动,以更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人生。
“‘拜合提’在维吾尔语中是幸福的意思,如今我对我们拜合提村的发展充满了信心,相信会越来越好。”柔鲜古丽说。“沙漠里的红柳顶着风沙长高,我们在运动场上奔跑,这才是生活该有的模样。”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