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向绿、向新、向未来——济宁瞄准万亿产业目标“引凤长栖”

时间:

7000多年前,这里已经是人类集聚区;2500多年前,这里诞生了孔子;1200多年前,诗仙李白在这里留下“太白楼”的传奇……在这里,东夷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儒商文化,既强调商业道德,又包涵家国情怀,这就是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

穿越千年的时空,明珠更加璀璨。现在,济宁的传统产业完备,新兴产业蓬勃,未来产业萌芽,澎湃的动能缔造出15条完备的产业链、5867亿元的产值。诚信为本、义利合一、修身正己,儒商文化深入经济血脉,太白楼的诗意助力着现代商业前行。

但济宁说,这还不够,济宁的新目标是“力争3年实现1个万亿、5个倍增”,济宁的经济要更绿、更新、更向未来,济宁的人文要与时俱进、赋能现代商业。于是,带着期许、愿景与诚意,济宁来到了上海,深化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

近日,“向绿、向新、向未来”济宁标志性产业链投资合作推介会在上海黄浦江畔举行。本次会议由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东主持。

济宁标志性产业链投资合作推介会现场

通江达海 圣人故乡区域优势持续增长

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每一个到济宁的人,第一时间都会感受到积淀千年的厚重文化,扑面而来。

“济宁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拥有七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海波在推介会致辞中,首先介绍了济宁的文化——这里是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的故乡,拥有曲阜“三孔”和京杭大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和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具备得天独厚的文旅产业资源。

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海波为推介会致辞

高铁2小时到北京、3小时到上海……除了悠久的历史文化,济宁还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

“两千吨级轮船、万吨级船队可从济宁通江达海,运输成本仅为铁路的1/3、公路的1/7。”张海波介绍,济宁地处京沪高铁黄金分割点,依托京津冀、长三角两大核心经济圈,是京杭运河六大重点建设港口之一,交通优渥。

在这里,东夷文化、儒家文化、运河文化等交相辉映,孕育出独特的儒商文化,既强调商业道德,又包涵家国情怀。

发扬儒商文化,让人文与经济发展交相辉映。张海波表示,济宁坚定不移把文化“两创”作为政治责任,高标准务实办好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大力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把文旅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动能、综合实力,加快打造世界文化旅游名城。

济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东

5867亿元 传统新兴未来产业各有看点

作为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济宁在传统产业上已经构建了完备的优势,在新兴产业上快速开拓奋进,在未来产业上积极谋篇布局。济宁市政府副市长李天东在会上做了产业政策介绍。

济宁市政府副市长李天东在会上介绍产业政策

“在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共同促进下,2024年,济宁市地区生产总值达5867亿元,同比增长5.8%。”在推介会上,济宁市贸促会会长杨晓东用一组数字说明了济宁的产业优势。
据介绍,在传统产业方面,济宁已经建成工程机械、生物医药、纺织服装、专用汽车等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在新兴产业方面,近年来济宁大力推动“232”先进制造业强链壮群,即新能源、高端装备2个两千亿级产业集群,高端化工、新材料、食品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以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2个500亿(元)产业集群。
近年来,济宁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重点引进宁德时代、小松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项目,围绕新能源产业的全生命周期产业链、高端制造等发展产业集群。
现在,济宁已经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无人驾驶等三个未来产业,积极谋篇布局。
杨晓东介绍,在人工智能方面,济宁正在按照“一中心+多基地”模式加快建设鲁南算力中心,预计2025年智能算力规模超过5000P。在低空经济方面,拥有民用机场1个、规划通用机场2个、临时起降点15个,已经吸引相关企业15家。在无人驾驶方面,济宁是国内率先发放自动驾驶车辆牌照的城市,是山东省城市末端自动驾驶无人配送试点城市。
力争3年 实现1个万亿、5个倍增目标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济宁提出了“力争3年实现1个万亿、5个倍增”的新发展目标。
“坚定不移把工业经济作为‘头号工程’,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工业经济迈上万亿级。”张海波强调,当前,济宁正处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
2025年初召开的济宁市经济工作会议确定,要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市工业经济迈向万亿级,实现工业经济总量、规上工业企业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外贸进出口总额等“五个倍增”。
杨晓东介绍,2025年,济宁将着力推动实现工业经济、扩内需促消费、文化“两创”、改革开放、民营经济、新型城镇化、乡村全面振兴、绿色低碳转型、保障改善民生、安全发展等“十个新突破”,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三个融合”,抓实企业、链条、集群、园区、保障等“五个支撑”;打好“提振消费、提效投资、提质外贸”组合拳;发挥文旅、运河、资源、招商等方面的优势,打开高质量发展空间。

济宁市贸促会会长杨晓东推介济宁市重点产业及招商项目

向绿向新向未来 15条产业链“引凤长栖”

如何抓好“头号工程”?

张海波介绍,一体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超前布局,济宁梳理了15条标志性产业链、36条重点产业链,全力打造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食品、医疗药品“232”优势产业集群。

会上,济宁市副市长李天东介绍了济宁市15条标志性产业链的具体情况,并明确介绍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招商方向。

比如,在工程机械方面,李天东介绍,济宁是全国六大工程机械生产基地之一,为国内工程机械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之一,产业本地配套率75%以上,产品覆盖推土机、挖掘机、压路机、叉车、液压件、回转支撑、行走系统、履带、驾驶室等。

招商方向上,济宁将全力打造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程机械产业基地。在整机方面,重点招引全液压推土机、大型矿用工程机械、新能源工程机械等项目。在零部件方面,重点招引智能控制系统、电传动、高端桥箱、自动变速器等项目。

本次推介会进行了一批重大项目的签约仪式。推介会前,济宁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海波,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张义英等在贵宾室会见了在沪济宁乡贤和长三角企业家代表。

此次标志性产业链投资合作推介会,为各界人士深入了解济宁的发展概况和优势产业搭建了桥梁和平台。

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张义英在致辞中表示,他有三点认识和感受:

第一点是“乘势而来”。大家这次来到上海,可以说是乘势而来。去年4月,山东省党政代表团到上海考察学习,鲁沪两地签署了《深化合作框架协议》,规划了未来一个时期12个领域的重点合作方向,开启了鲁沪两地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最近,山东省政府又印发了深度对接长三角行动方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大家这次来到上海,确确实实是正当其时、乘势而来,未来合作前景可期。

第二点是“顺势而上”。本次投资推介活动聚焦向绿向新,可谓是把握先机,顺势而上。当前,山东正在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济宁在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已经率先布局,成群成势,呈现勃勃生机。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是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扇窗。近年来,上海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特别是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三大先导产业迅速发展,去年这三大先导产业的规模已经占到上海整个经济总量的33.4%。另外,上海还集聚着102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597家外资研发中心,可以说鲁沪两地之间在产业合作特别是在高端产业合作方面,有着巨大的空间和机会。

第三点是“蓄势而为”。期待本次活动能够取得丰硕成果,为山东为济宁未来的发展蓄势。今天的项目签约,也标志着本次活动已经取得了先期的合作成果。

山东省政府驻上海办事处党委书记、主任张义英致辞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在致辞中表示,张海波市长、张义英主任的讲话,本次推介会“向新向绿向未来”的主题,都体现出济宁求贤若渴的诚意满满,也彰显了上海市的城市精神——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

叶国标表示,作为运河之都、孔孟之乡,济宁是读书人的精神家园,也孕育出企业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儒商精神。现在,济宁在传统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积极布局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未来产业,更提出“1个万亿、5个倍增”的宏伟发展蓝图,并且选择与上海携手,未来发展前景远大。

上海证券报是新中国第一份证券金融类全国性财经日报,1991年7月1日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创刊,1995年由新华社主管主办,既拥有专业性、市场性、服务性的优秀基因,又拥有讲政治、讲党性、讲大局的红色基因;上海证券报积极履行中国资本市场喉舌、耳目、智库职能;正在做与上海地位、新华社地位相匹配的政经大报、财经大报、产经大报;上海证券报正在做以权威、专业、价值为宗旨的全媒体财经机构,正在打造以开放、分享、共赢为目标的综合性资本市场服务平台。

“去年10月,上证报组织了上市公司金融投资机构高管济宁行活动,双方建立了互信、合作的良好关系,上证报也愿意在济宁市构建资本、科创、产业生态体系的过程中尽绵薄之力。”叶国标表示,衷心祝愿济宁成为中国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本之一。

上海证券报社党委书记、董事长叶国标致辞

此次活动由上海市山东商会、上海市山东济宁商会、上海万礼传媒集团精心策划安排,并组织在沪济宁乡贤和长三角企业家等近300位嘉宾参会。

来源: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网

编辑:冯雯雯

审核:褚同军、谷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