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日食三餐粮

时间:

叶 辛

2025年春节前后的几天里,上海的一个知识青年群里不知由谁最先聊起来,说欢乐祥和的春节能过得如此自在舒适,是与当年到外地去的知青们在世纪之交那几年里赶上了房改和后来动迁及旧区改造,解决了住房问题、过上了安定生活有关。我同样是亲历者,对此深有体会,故而几乎把方方面面人士对这一问题的议论都细看了。有的还不止读了一遍。

改革开放之前,可以说大部分的上海人,都有一个住房情结。对上海的基本住房条件,耿耿于怀的有之,发牢骚说怪话的有之,调侃和自我解嘲的更是有之。一旦身旁有人分配到了房子,哪怕只是小小的一个亭子间,也要兴师动众地庆贺一番。那些年里,外地出差来上海的人,经常会发出种种慨叹,他们往往会持同情的口吻道:“上海对全国的贡献这么大。上海人的住房却这么小、这么狭窄、这么紧张。真正是令人想不到,令人同情。”

我自己深有感触,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中期了。外地有一个中型城市的新华书店,在一个星期天,派了几个女同志找到上海作协,打听我的住所。作协的门房给我打电话,我说那就把我的地址给她们,请她们来家里吧。

不多久,她们来了,四五个人,原来是邀请我去她们新开张的新华书店举行一次签名售书活动,并且热情地说,这活动一定会火,请我务必安排好时间前去。并说她们经理为此在接待方面作了精心准备,让打听一下我的衣服尺寸,会送我两件白衬衫。

见她们如此热情,我爽快答应下来。那个年头,签名售书刚刚在国内的读书界兴起来,只要组织得好,对作家、出版社、书店三方面来说,都是一件皆大欢喜的事情。

后来,她们果然来接我了。又是来了四五个人,除了一个销售经理是上次来过的,另外几个都不认识。上车随她们同行时,我不由发问:“接我去售书,来一两个人就够了,你们为什么两次都来这么多人?”快言快语的销售经理笑朗朗地说:“我们这些人都想来看看上海的作家家里到底是什么样子啊!”

我不禁问:“怎么样?”

“看了以后大失所望。”销售经理直率地说道,“不瞒你说,我在我们那地方,住的房子比你的还宽敞舒适点呢。”

另外一个女士更是直言直语:“叶老师,你调到我们城市去算了。”

原来如此啊,我这才恍然大悟!只得坦率地说:“我在贵州时,住的是四室一厅,因为要照顾年迈的老母亲,才申请调回上海。”

这一件小小的往事,给我的印象实在太深了。我还顺便介绍说:“我调回上海,听过一位副市长的报告,说上海的住房问题解决起来有难度。上海人均1平方米以下的住户有1万多,人均1.5平方米以下的有2万多,3平方米以下的有10多万,4.5平方米以下的有几十万呀!”我举这些例子,是想说明,调回上海,能得到现在住的二室一小厅,已经很不容易了!

想起了俗谚:“家有万顷田,日食三餐粮。屋有千百间,夜宿三尺床。”短短20个字,浅显明白,道尽的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故而有一阵子,有人向我索字,我经常信笔就写下这20个字。看到的人都说好,说古人讲得有道理。

后来我不写了,为啥?只因人世间还有很多人看不懂这几句老话啊!

《 人民日报 》( 2025年04月16日 2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