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如何绿色转型?探访施耐德无锡“可持续灯塔工厂”

世界经济论坛日前公布了最新一批“灯塔工厂”名单,“灯塔工厂”代表了当今世界数字化和绿色制造的最高水平。其中,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继2021年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后,此次又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
南都记者参访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时发现,厂区内严格禁塑,工作人员自带保温杯接水,没有矿泉水瓶。车间内部实行精益生产,但因为订单多品种、小批量,所以产线人工化程度较高。据工程师介绍,会考虑工人身高、配件重量等因素,调节产线高度,优化工人工作业体验。
据悉,全球仅25家工厂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它们在技术领先的基础上,在碳减排和循环经济领域做出卓越贡献,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树立了标杆。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大门。受访者供图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覆盖了施耐德电气两大主营业务:工业自动化和能源管理。据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总经理史益平介绍,这里是施耐德电气全球8大电子制造中心之一,也是中国区唯一有电子制造能力的工厂。此次无锡工厂获评“可持续灯塔工厂”的关键之一,在于精益管理理念与绿色低碳目标的深度融合。
“以更少的能源消耗产生更大的效益”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全球供应链中国区负责人张开鹏表示:“精益是供应链的基础,意味着用最优化的资源来达到客户满意和最大产出,所以可持续本身就是精益的一种体现,即以更少的能源消耗产生更大的效益。”施耐德电气在全球有160家工厂和70多家物流中心,这200多家基地采用统一的工业化标准,也就是施耐德电气的精益体系,从而能够在绿色低碳方面实现同步提升。
如何在实现精益的同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张开鹏称,精益并非单纯的效率提升,而是围绕技术落地、生态协同构建的系统工程。
据介绍,以5G、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推动精益的不断发展。从2016年开始,无锡工厂开始进行数字化转型,不断优化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制造模式。
5G柔性生产线,根据客户需求快速调整布局,产线布局调整时间从几周缩短到一天甚至数小时,产品上市时间缩短了25%;基于人工智能数字模拟的热力工序过程,使得热处理平均温度降低了10°C,每年可减少超150吨碳排放。这些新兴的数字化技术不仅提升制造效率,更直接服务于减碳目标。

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车间。受访者供图
制造业转型范本: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减碳
精益不仅局限于单体工厂,更需要生态协同。据介绍,施耐德电气将精益理念延伸至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全链条的高效协同与可持续发展。例如,为供应商提供全面专业的技术指导,帮助其优化生产流程,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2021年由施耐德电气发起的“零碳计划”,目标是助力全球1000家头部供应商在2025年实现减碳50%。截至2024年底,中国270家供应商平均减碳42%。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工厂在精益、数字化的基础上,还驱动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加速推动可持续发展。例如,创新性地将循环商业模式引入中国制造业,在中国区首次推出了翻新的循环产品。史益平称,循环模式能让旧机焕发二次生命,工厂方面保证原厂追溯,提供质保,做到环保,客户方面也会得到优惠,以此达到双赢。工厂引入的循环商业模式,涵盖回收、置换、翻新及24小时快速配送服务,迅速响应客户的维修与更换需求。
在短短两年内,无锡工厂范围1和范围2的碳排放量减少90%,水资源使用减少15%,可持续发展成效显著。施耐德电气无锡工厂的升级,揭示了精益生产的新内涵——它不再是单纯的成本控制工具,而是通过技术创新、生态协同,实现效率提升与可持续发展的共振。从“端到端灯塔工厂”到“可持续灯塔工厂”的跨越,本质是精益理念从 “内部优化” 到 “价值共创” 的升维,为全球制造业提供了转型范本。
目前,施耐德电气中国区拥有23家工厂,其中15家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21家“零碳工厂”,生产效率保持年均10%的提升速度。张开鹏称,未来仍要坚持精益生产,同时通过智能化、自动化、数字化的新技术提升效率,从公司战略层面推进整体绿色可持续发展。
采写:南都记者 赵唯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