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首造海洋气候,破译美国白蛾生存密码
为了一场“破解美国白蛾在青岛生活习性”的实验,青岛林业植物医院(以下简称“植物医院”)早在7个月前就“动手”了。去年9月,植物医院实验团队从青岛市区赶往了百公里外的莱西大沽河沿岸的丛林地带。面对一眼望不到边的丛林,他们带去了一大堆草苫子。两个月之后的11月,他们又将积聚了白蛾蛹的草苫子收回。

草苫子上寄居着美国白蛾蛹
今年1月,当室外寒风肆虐时,实验团队将草苫子上的白蛾蛹放进了实验室的人工气候培养箱内。一场“海洋气候和美国白蛾”相关的实验,首次在青岛进行。
野外捕捉美国白蛾蛹
“我们要赶在美国白蛾幼虫吃饱喝足化蛹前,将草苫子绑在树干上。”植物医院农艺师刘鹏远说,“越冬前的幼虫,会从树叶上进入草苫子化蛹,来年再成蛾产卵。”

白蛾蛹在草苫子上越冬
两个月之后的11月室外冰封,采集白蛾蛹的时机成熟了。包括刘鹏远在内的实验团队,再次赶到了大沽河沿岸,解下了捆绑在树干上的草苫子。
“每个草苫子上的白蛾蛹分布不均,但有些草苫子上的蛾蛹多得令我们意外。”刘鹏远说,“有些聚集着二三百个蛾蛹。”
显然,从聚集的白蛾蛹数量分析,绞杀美国白蛾的任务任重道远。
将草苫子从树干上解下,刘鹏远等工作人员将这些草苫子用车载回了植物医院,并将其放在了医院一角的室外养虫大棚。
这些被采集回来的美国白蛾蛹尽管是在植物医院的草苫子上度过一年中最冷时节的,但它们和青岛自然气候条件下越冬的美国白蛾蛹相同。不同的是,它们将早早进入植物医院为它们设立的实验室中的培养箱。
培养箱是一台模拟青岛室外温度、湿度等自然条件进行实验的箱体。而破解美国白蛾在青岛生活习性的实验,亦是有史以来首次在青岛进行。
培养箱内模拟海洋气候
植物医院看来,实验目的是掌握美国白蛾在青岛所属区域的生活规律,同时结合植保站林业站观测的白蛾出现时间的预测预报,更有效利用生物等手段进行绞杀防治。

纱笼里的多个蛾蛹同孵化中白蛾和周氏啮小蜂
“美国白蛾爆发程度主要与光照、温度、湿度和食物因素有关。”刘鹏远说,青岛的海洋性气候与内陆气候的差异,导致美国白蛾爆发的时间段与内陆有些许差异,他们还将在实验中探究美国白蛾在青岛全年繁殖力的强弱。
当一个个聚集着白蛾蛹的草苫子被运回植物医院时,一台人工气候培养箱也从上海厂家运到了青岛。
今年1月,当室外寒风肆虐之时,工作人员将草苫子上的一个个白蛾蛹小心翼翼摘下来,放进了实验室的人工气候培养箱内。

孵化出的美国白蛾
“首次实验,我们采用了224个白蛾蛹。”刘鹏远说,这224个白蛾蛹被分别装进了小型塑料盒内,塑料盒又被放在了18个有着细密纱网的笼子中,这些笼子并排放在培养箱内。
蛹到蛾的孵化过程十分漫长。每天,刘鹏远和实验团队的工作人员要不间断地在培养箱前进行观察,详细记录实验过程以及这些蛾蛹形态和突然破壳的过程。
自然天敌与人工天敌碰面
美国白蛾啃噬树叶、破坏自然生态的过程,从“蛹化蛾”开始。白蛾钻出蛹壳交尾后将卵产在树叶上,卵在自然条件下孵化成毛毛虫,这些万千毛毛虫蚕食树叶毁坏树林或森林。

美国白蛾对林带破坏力极强
实验过程中,团队突然发现了一个异象:细密纱网的笼子内先后出现了瘤姬蜂属、追寄蝇属。而这两种小型生物的出现,说明它们的前代将卵产在了美国白蛾体内并进行了寄生,在实验室的适宜条件下孵化出了蛾蛹。
“瘤姬蜂属和追寄蝇属的出现,说明青岛大沽河沿岸有美国白蛾的自然天敌。”刘鹏远说,“这两种天敌在实验室内发现,有些意外。”

蛾蛹内孵化出了瘤姬蜂属
发现瘤姬蜂属和追寄蝇属两种天敌后,美国白蛾随后从其他蛹内孵化而出。
“4月18日,培养箱里孵化出了第一只白蛾,之后陆续出现了多只白蛾。”刘鹏远说,这说明自然条件下,少量的瘤姬蜂属和追寄蝇属先一步美国白蛾到来,这对白蛾的自然消亡有着积极的作用。
就在实验团队等待更多白蛾孵化时,又一异象出现了:一些比芝麻粒还小的周氏啮小蜂纷纷从蛾蛹里涌出,在纱笼内爬行飞舞。这一现象说明,有些美国白蛾成蛹前,体内寄生了大量周氏啮小蜂蜂卵,这些蜂卵在白蛾蛹内依靠蛾蛹成分成长度过了漫长的冬天。
大量周氏啮小蜂的涌现,是偶然也是必然。

实验在人工气候培养箱内进行
去年,青岛植物医院在大沽河沿岸林带释放大量周氏啮小蜂绞杀美国白蛾。周氏啮小蜂寄生在蛾蛹中,说明释放的小蜂不但有效剿灭了当年的白蛾,同时还为来年白蛾的剿灭积聚力量。
(半岛全媒体记者 王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