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人间世丨“你把我养大,我一定要管你!” 儿子的守候下双肺移植父亲重启自由呼吸

时间:

协和医院多学科专家讨论老罗手术方案。(湖北日报通讯员 金煦 摄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龙华 通讯员 彭锦弦 聂文闻 实习生 季婕

4月11日,在儿子的注视下,60岁的老罗坐在病床边,脚下“蹬单车”、手拿橡胶带拉伸,逐渐康复。“我会守着他痊愈。”儿子笃定地说。24天前,老罗经历了一场近6小时的大手术,将已完全失去功能的双肺换成了一副“崭新”的。这位饱尝生活艰辛的汉子,终于重启呼吸。

廖永德教授(右二)团队为老罗复查。(湖北日报通讯员 金煦 摄 )

辛劳30年撑起一个家,一朝轰然倒下

“家里子女多,经济负担重,我高中毕业后就出门打工,在建筑工地干活。”11日,带着刚刚封堵的气管伤口,来自江西九江的老罗一字一顿地向记者回忆自己的半生经历。在工地上,他从学徒干起,跟着师傅学砌墙、抹灰,渐渐有了“手艺”。随后,他结婚、生下一儿一女,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30年,家里的生活开支都是他做活挣出来的,供儿子读完大学,女儿也出嫁了,没想到他身体一下就垮了。”老罗的哥哥说起弟弟感慨不已,总是把一家人的生计默默扛着,却忽视了对自己的照顾。

2017年,一向身体不错的老罗突然开始止不住地咳嗽、全身乏力,紧接着开始消瘦,体重从120斤降至不足百斤。“双肺纤维化”,在九江当地医院的检查结果令一家人不知所措。经过医生的仔细追问,原来老罗常年在工地上过度体力劳动和粉尘接触,可能是最大的诱因。“这病还会进一步发展,延缓病情的办法就是离开工地,回家休养,再配合药物控制。”听到医生的建议,辛苦了几十年的老罗无奈地回了家。

此后,频繁地发病、在医院进进出出,成了他生活的节奏。渐渐地,老罗只能戴着氧气管坐在床边,彻夜难眠。“今年春节回家,看到爸爸瘦成了皮包骨,1.66米的个子,体重只有44公斤。”儿子看着原本干练的爸爸变成这样,赶紧劝他去医院。“这些年看病,家里都被我拖累了,算了,反正也治不好!”老罗不愿去。 “你把我养大,我一定要管你!”儿子强拉着他来到当地医院,老罗被诊断为双肺弥漫性肺间质纤维化,肺功能衰竭。握着医生下的病危通知,一家人泣不成声。但老罗的妻子和哥哥不愿放弃,四处打听能治疗的医院。2025年2月,一家人从九江赶到武汉,找到协和医院胸外科主任廖永德教授。

廖永德教授(中)团队为老罗复查。(湖北日报通讯员 金煦 摄 )

守候的家人 不放弃的医生带来希望

“原本紧实的双肺已坏成‘蜂窝’状,已属于间质性肺疾病终末期。”拿到老罗的检查结果,廖永德眉头紧锁。“如继续服药治疗,很难控制病情,若继续恶化会危及生命,肺移植是唯一的生机。但移植的费用昂贵,我们会尽全力帮助,你们愿不愿意?”

“再难我们也得搏一把!”老罗的儿子说,一家人商量后,下决心登记等待肺移植手术。医院也迅速协助申请社会慈善援助,让部分手术费用得到减免。

为确保手术顺利,协和医院启动了“多学科肺移植模式”,胸外科肺移植团队与呼吸内科、重症医学科、麻醉科、手术室等多学科专家,以及OPO(器官获取组织)团队联合讨论制定了“在体外膜肺(ECMO)辅助下的双肺移植”手术方案。

3月19日,经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计算机系统(COTRS)自动匹配,老罗幸运地等到了合适的肺源。一场双肺移植“战役”随即打响。

胸外科王思桦、孙全超两位医生紧急赶赴外地获取供肺,经过紧急低温处理、灌注器官保护液,一路护送回汉;麻醉科伍静、吴志林、陶欢等三位教授为老罗监测生命体征、肺动脉压力;廖永德、江科教授完成开胸,并与重症医学科张建成教授一起完成老罗的ECMO连接,以确保手术过程中的呼吸和循环功能稳定。

切除病变的双肺,再将供肺植入、吻合,这一进一出如同在体内进行一场精密的“管道工程”。“新肺的血管、气道必须严丝合缝地与老罗的体内血管、气道吻合,不能漏气、漏血,否则前功尽弃。”廖永德拿出了绝招——“等分外翻无皱褶”吻合技术,让血管的吻合口平滑、无褶皱,防止血流形成旋涡或者血栓。不到6小时,手术完成。“国际肺移植手术时间标准为6至8小时。时间越短,肺损伤越少。”

手术完成后,供肺在老罗体内迅速恢复鲜红色,他当即脱离ECMO支持,由新“上岗”的供肺肩负全身血气交换。

术后23天里,老罗的妻子、大舅子、哥哥、儿子等四人轮流陪护、守候。“我们每天安排两人,一人在ICU内、一人在外面‘打地铺’,随时随地让老爸看到有亲人在身边。”儿子说。

“终于能自由呼吸了!”拔除气管后,老罗感慨重生的不易。目前,老罗已转至普通病房,不日将康复出院。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