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商古国——周国,周人隐忍一个多世纪,终“吃”商取而代之
上次讲到古豳(bīn)国(今甘肃宁县、正宁、合水、镇原及陕西彬县一带),介绍了周部族的前身。周部族为躲避戎狄从古豳地迁徙到岐山(周原)脚下后,以此为根基,逐渐发展壮大,成为西部强国。其实在殷墟卜辞中,周方的活动一直非常活跃,对外政治上与商王朝保持着频繁互动。相关先周史料主要出现在殷墟一期卜辞以及周原甲骨,一期卜辞中有“周侯”的记录,可见早在武丁时期,周已被商封为侯爵。不过,周方与殷商的政治关系反反复复,时好时坏。一期卜辞中的记载或为征伐,或为联姻。“(商王)其克囗周。”这估计是商王伐周的一次举动。而卜辞:“甲子卜,贞妇周不徙。”、“囗寅,贞妇周疾徙。”这组卜辞中提到“妇周”,又说明武丁时周族有女子嫁到王室。该辞大意是贞问妇周的疾病有没有得到控制。卜辞中除了“妇周”,还有一个“妣庚周”,或许周族不止一人嫁到商王室。看来商周互通婚姻素有传统,从有文字记载的武丁时期到商末《易经》中记载的“帝乙归妹”。“帝乙归妹”指得就是商王帝乙将自己妹妹嫁给姬昌的事。
“周”的造字本义可能跟圈地规划有关,甲骨文象形为“田里种满了庄稼”,有密密麻麻之状,故《说文解字》说:“周,密也。”早周部族早已发现圈地规划发展特殊项目的重要性,可以说是最早的“改革开放”,这也是周部族得以在西部率先致富强族安邦的原因。一般说法认为“周”由古公亶父迁岐(周原)之后才有,但事实上古公亶父可能只是迁都,“周原”的地名应该早就存在。古豳地时期的周部族因为高端的农业发展,富甲一方,不可能不引起商王朝的关注,这也可以对应到早期卜辞中商周之间的微妙关系。周人发现岐山一带土肥地沃,山清水秀,气候温润,更适合发展,且有岐山可作天然屏障,后能将猖獗的戎狄挡之门外,前可以防御商人的武装力量,地缘优势显然。便放弃古豳地举族迁居岐地,与族人一起疏沟通河,建城筑邑。周部族迁居岐山,史书上只交代为了躲避戎狄,而事实上不但如此,更是为了向东发展进军中原打桩奠基。
周的甲骨文
周方虽然时服时叛,但主要还是处于商王朝的控制之下。商周联姻后,两国暂时友好,期间周方经常出入王室,向商王进贡了大量的物质,包括巫师、牺牲、女子、龟甲等等。比如“贞周以巫。”、“……令周取巫于囗。”、“甲午卜,宾,贞令周乞牛多……”等等。而“丁巳卜,贞周以嫀。”这是商王向周索要嫀女,嫀女就是秦部族的女子,商王既向周索嫀女,说明早期秦部族素来与周方关系不错,秦部族应该是依附于周部族的。据考古资料,岐山县西周早期宫殿凤雏宫遗址曾发掘一批周初甲骨,其中有“王饮秦”的记载,“饮”是西周时期的一种“饮至”典礼,秦人能参加这种国家级的典礼,可见两族一直关系友善。周方不但向商王进贡各种物质,还替商王狩猎,听命于商王,接受商王的派遣。卜辞:“勿令周往于C?”要派周人前往C地吗?卜辞:“辛卯卜,贞令周从永止。八月。”这是商王命令周人跟随一个叫永的人去执行工作。
看似商周两族,从联姻到依附,相安无事,其实暗流涌动。周部族表面上对商王服服贴贴,背地里却随时准备背叛。之后卜辞中出现了大量商王“寇周”的记载,商王为何要对周方大动干戈?甚至不惜出动“多子族(多个子姓宗族)”全面征讨。一方面说明周族军事力量的强大,另一方面周族的行为确实触动了商王的底线。卜辞:“己卯卜,贞令多子族从犬侯寇周,囗王事。五月。”商王拜犬侯为大将,率领多子族平叛。此次战役持续时间较长,除了犬侯、多子族,还有其它多个未能识得甲骨字的方国势力共同参与,甚至商王亲自前往阵地督战,应该说是一次规横较大的平叛战役。那么此次战争结果如何?没有更多的卜辞可以证明。除了一期,此后各期的卜辞中再无出现周方的记载,估计周方被征服了。
但这依然是暂时的,《竹书纪年》记载:“武乙三十四年,周王季来朝。”周王季,即季历,文王之父。周方在武乙(文丁之父)时来朝,说明此时周方臣服于商。次年季历替商王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之后季历还担任了殷商的牧师一职。虽然看上去商周关系红红火火,但结合以上卜辞及各种古籍史料我们可以发现,周方服从商朝一直是政治上的“伪装”,至始至终没有真正的臣服过,一旦时机成熟,卸下“伪装”即是背叛。这会不会是后来“文丁杀季历”的直接因素?周方从武丁以来一直这样反复无常,阴奉阳违,不可能不引起商人的警觉,甚至厌恶。《竹书纪年》:“帝乙二年,周人伐商。”这是文丁杀季历四年后周人的一次报复行动,但以惨败告终。
周人大败后,帝乙为了获取更多的政治优势,决定扶持姬昌为侯,并将“归妹”嫁于姬昌,暂时缓和了商周之间的矛盾,从此商人开始了长达两代的东征之旅。但这也给了周人极好的蛰伏和喘息机会,也为日后周取代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