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亦工亦农
时间:
“亦工亦农”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的词语,主要指 既从事工业生产又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种劳动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
历史背景
古代:该词语源自我国古代,意味着一个人可以同时进行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工业学大庆等运动推动下,亦工亦农成为当时农村工人阶级队伍的主力军。这些劳动者通常在农闲时进厂做工,农忙时回村务农,不改变农民身份,不迁移户口,不转粮食关系。
现代含义
当代:在现代社会,亦工亦农主要用来形容那些既能参与工业生产,又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这种生活方式不仅体现了我国农业国的基本国情,也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多样性。通过亦工亦农,可以帮助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实施形式
农村人民公社、大队所办企业:这些企业通常位于农村,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季节性生产。
县办企业和地处农村的工矿企业:这些企业也采用亦工亦农制度,特别是在劳动繁重、条件艰苦或有特殊需要的岗位上。
乡镇企业: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亦工亦农制度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许多农民在农闲时进厂工作,农忙时回家务农。
政策和待遇
计划经济时期:亦工亦农人员是国有集体企业按计划招用的农民轮换工和合同制农民工,他们在企业普遍从事“苦、脏、累、险”的工作,并享受一定的劳动保险待遇。
亦工亦农制度在中国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变化,虽然其实施范围和形式有所调整,但它仍然是一种重要的劳动制度,有助于平衡城乡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