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曲故事《蕉窗夜雨》
愁绪万千,江风夜雨,雨打芭蕉,满含乡愁。重点在雨,有缓有急,独窗孤雁,芭蕉垂流,犹感潇潇乡音!

第一段节奏较缓,突出“夜”字。
第二段开头稍微紧张,为风雨欲来作铺垫,然后节奏渐渐加快并作由虚向实处理,仿佛乌云逐渐密布并接近。
第三段速度、力度加强,表现“雨”字。最后一段高音按滑力求轻巧跳跃,表现夜雨轻打芭蕉,雨滴从蕉叶滴落的情景。
曲子最后在宁静与清新的气氛中结束。
《蕉窗夜雨》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
客家筝曲的形成,源于公元4世纪左右,当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音乐随人”,于是中原的古筝艺术被带到了广州客家地区。经过历年来与当地人民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的融合,形成了既保留中州古乐庄严肃穆的余韵,又富有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蕉窗夜雨》是以客家“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成),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发展、提炼而形成的古筝独奏曲。20 世纪30年代,经过客家筝曲大家何育斋先生来上海传艺,以及50、60年代,被誉为客家筝派代表的罗九香先生(何育斋的高足)在北方艺术院校的进一步推广,使《蕉窗夜雨》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及国内外舞台上的重要独奏曲目。国内外出版的不少古筝独奏专辑录音盒带以及唱片、激光唱片都选录了《蕉窗夜雨》一曲。


《蕉窗夜雨》古朴、典雅、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酷如一副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
《蕉窗夜雨》的作者已无从考证。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
听此曲可佐文:浣溪沙
江上秋高风怒号,
江声不断雁嗷嗷,
别魂迢递为君销。
一夜不眠孤客耳,
耳边愁听雨萧萧,
碧沙窗外有芭蕉。
有因有佐,有故事,有感情,这正是我国传统古典音乐的特点之一,也是《蕉窗夜雨》使人百听不厌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