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崇安寺介绍, 相传建在后赵皇帝陵寝上
在八百里太行山南端的最高地带,山西省东南部与河南省接壤处有一个小县城——晋城市陵川县。这里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有着众多的国保、省保等文物单位,其中名气最大要数位于县城西北高岗上的崇安寺。
在当地有“先有崇安寺,后有陵川城”的说法。相传,崇安寺建在从奴隶起家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的陵寝之上,让这座千年古刹充满了神秘色彩。本期 《山西青年报》带大家走进这座寺庙,探索它的神秘。

雄踞卧龙岗上
陵川县现存文物众多,仅国保级文物就有14处,宋金元时期的古建筑尤多。2006年,崇安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保单位。在当地,崇安寺有“十大寺院之首”一说,鼎盛时大小院落达十三院之多,为古泽州境内规模最大的楼阁式寺院。如今,仅存几个主要院落,但依然气势恢弘、巍峨挺拔。
“崇安寺雄踞县城西北隅的卧龙岗上,建造恢弘,居高临下,大有虎踞龙盘,俯瞰全城之势。”在有关崇安寺的文字资料中,描述崇安寺的最为传神、出现频率也最多。“南北朝时,石勒建都于邯郸,史称‘后赵’,陵川属后赵管辖。石勒死后,建有多处疑冢,县城西北隅的卧龙岗上就有一处石勒冢。后又在此兴建寺院,即现在的崇安寺。”《陵川县志》上的记载和民间的各种奇特说法,更让这座历史悠久的寺庙罩上了重重迷雾。

山门与众不同
崇安寺古称 “凌烟寺”,唐初时期改为 “丈八佛寺”,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改称“崇安寺”。
崇安寺院落宽阔宏敞,殿宇壮美,规模颇为壮观,最壮美的当数“古陵楼”。从古陵楼由前往后依次是毗卢殿、大雄宝殿、石佛殿。寺内除廊房排列外,山门两侧还有钟鼓二楼和藏经楼。
崇安寺分前后两院,毗卢殿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殿后门西墙上嵌有《佛宝舍利来源录》墙碑。从这通刻于金泰和八年(公元1208年)的古碑来看,佛宝舍利乃崇安寺的镇寺之宝。可崇安寺舍利是谁的舍利,碑文并无说明。
崇安寺的山门,是一座楼阁式建筑——古陵楼,既与众不同又壮观奇特,也被称为“最美山门”。之所以叫“古陵楼”,有人考证,就是因石勒陵墓在此而得名。
古陵楼面宽五间,进深六椽。屋顶铺有筒板瓦,绿色琉璃剪边。底层斗拱为单翘三踩,上层和平座为重翘五踩。耍头雕成龙头和象鼻样式,具有典型的明代风格。对于一般楼阁来说,平座的斗拱往往会被雁翅板挡住,而这里则暴露在外。现存的古陵楼是明朝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重建,但重建时使用了北宋嘉佑年间(公元1061年)的石门砧和门框。前屋檐下悬挂蓝色牌匾,书写着“古陵楼”3个金字,还有4块同色牌匾,分别为“行”“山”“钟”“秀”4个金字。在背面还有4块同色牌匾,分别为“留”“月”“栖”“云”4个金字。
在古陵楼的青石门框下,一对造型可爱的断臂石狮蹲坐两端,憨态可掬。门框顶端刻有“嘉佑辛丑六月三日泽州陵川县”。据介绍,用青石作门框,在国内寺院中较为少见,保存至今的宋代青石门框更为罕见。


保留宋金遗构
崇安寺经历代重修和增建,已失去原貌。从现结构来看,多为明代改建,也保留了一些宋金时期的遗构。提起崇安寺,当地有“三宋”之说:除宋代青石门框外,还有宋代石碑、宋代铁钟。据说,古陵楼上原有唐宋时期的千手佛及孔子、老子等“三教合一”的泥塑,如今已不存在。
如今的崇安寺,还有不少宝贝:由北宋陵川籍名士马骧用骈体文撰写的《重修崇安寺三门碑》,踞坐于碑座上。这通高2米、宽1.5米的石碑,刻于大宋庆历元年(公元1041年),尽管部分碑文已经模糊,但依然优美圆润,实属珍品。
在古陵楼东侧的钟楼,还有一口高2米、直径1.7米的铁钟,钟色灰白,下方呈齿状,形制俊俏,上铸“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铭文,方格纹及八卦图案清晰可见。“庆历”石碑、“嘉佑”青石门框、“崇宁”铁钟,3个相隔61年的宋代年号,在不经意间透露出崇安寺在宋代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