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鹤壁地图位置(河南省鹤壁市简介、地图)

时间:


鹤壁市位于河南省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交界处。地理坐标为北纬35°26′00"~36°02′54",经113°05′23"~114°45′12"。东、西、北与安阳市接壤,南与新乡市相邻。总面积2182平方公里,约占河南省面积的1.3%。


因相传“仙鹤栖于南山峭壁”而得名,1957年建市,面积2182平方公里,现辖浚县、淇县、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5个行政区。

鹤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浓厚。早在7000年前,就有先民在淇河两岸繁衍生息,留下了花窝、大赉店、辛村等众多遗址遗迹,殷商末期和春秋时期的赵国、卫国均在此建都,时间长达500年。穿城而过的淇河古称淇水,是诗歌文化的重要源头。鹤壁所辖浚县古称黎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儒商鼻祖端木子贡的故乡,浚县正月古庙会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被誉为“华北第一古庙会”,伾山石佛全国最早、北方最大。所辖淇县古称朝歌,是殷商文化发源地之一和《封神演义》神话故事的发生地,境内的云梦山被誉为“中华第一古军校”,战国时期的思想家、纵横家、军事家鬼谷子王禅,在此培养出了苏秦、张仪、孙膑、庞涓、毛遂等名士。

以下为河南省平安阳市以及下辖各区(县、市)地图,欢迎各位有需要的朋友浏览、下载、交流。感谢您的点赞、关注与支持,谢谢!

如有需要更加清晰的 地图源文件 的老铁请在评论区添加评论“51666”或联系本人,将无偿单独发送给您。

淇滨区、山城区、鹤山区地图

淇滨区是鹤壁市市委、市政府所在地,鹤壁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全区总面积335平方公里,总人口60余万人。淇滨区山清水秀、景色怡人。西部是巍巍太行山,贯穿全境的淇河古老而美丽,距今已有5亿年历史,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淇河文化。淇河水出山泉,纯净甘甜,是华北地区唯一一条没有被污染的河流,水质常年保持在国家二级以上标准,可以直接饮用,是“水中大熊猫”桃花水母的栖息地;两岸千峰竞秀,风景优美,素有“北国漓江”之称;天然太极图阴阳分明,幽柔含神,是我国易经文化的发源地。

淇滨区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孕育了一代商王朝。大禹、周文王、鬼谷子、许穆夫人、唐代诗人王维、明末文豪罗贯中等都曾在此留下足迹。沿淇河溯流而上,有丰富的文化遗迹、人文景观。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39篇描写淇河流域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的诗篇,历代文人墨客曾留下吟咏淇河的诗篇3万余首,淇河也被誉为诗河、史河、文化河。著名的“淇河三珍”缠丝鸭蛋、淇河鲫鱼、冬凌草曾是历代皇宫贡品。

山城区位于鹤壁市主城区西北部,太行山东麓与华北平原的交接处,西依太行,南临淇水,总面积19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6万人。山城区旅游资源丰富,辖区内不仅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石林会议”旧址、省级森林公园——枫岭公园、鸟类天堂——鹤鸣湖景区、传统古民居——李尚书府、肥泉张氏庄园,还有殷商皇家鹿场遗址、故县汉代冶铁遗址、后营汉墓区、寺湾宋元古瓷窑遗址等文化遗存。山城区人杰地灵,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留下了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反映与自然斗争、祈求丰收的金龟舞、蛤蚌舞,有乡土气息浓郁的大花轿、高跷、抬阁、旱船、秧歌,有民间手工剪纸、绣花、编织等。

鹤山区位于太行山东麓,鹤壁市北部,因“古有双鹤栖于南山峭壁,其山曰鹤山”而得名。东与山城区石林镇、安阳市龙安区马投涧镇交界,西与林州市、安阳县相邻,南与山城区鹿楼乡相连,北与安阳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4°0′-114°09′,北纬35°55′-36°0′,东西长约17.6公里,南北宽约15.8公里,总面积139平方公里。

鹤山区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各具特色,旅游资源丰富,共有旅游景点、文化遗址、名胜古迹28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五岩山东魏石窟、鹤壁集古瓷窑遗址),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孙真人洞、张陆沟石窟)。五岩山景区云蒸霞蔚、层峦叠嶂,更有被后世尊为“药王”的孙思邈采药炼丹隐居处——药王洞,洞内钟乳突兀,千姿百态,步步是景,景景如幻。

浚县地图

浚县位于河南省北部,隶属鹤壁市,位于东经114°11,北纬35°54,县域面积966平方公里,耕地107.6万亩,总人口74.8万人,有“黎阳收,顾九州”的美誉。浚县北距首都北京548公里,南至省会郑州165公里,卫河蜿蜒纵贯全境,淇河沿西部边界南流,处于安阳、濮阳、新乡、鹤壁等市辐射带的中心位置。

作为一座千年古城,浚县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浚县古城内的大运河浚县段、黎阳仓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浚县大佛是'全国最早、北方最大'的大型摩崖造像。浚县泥咕咕被中国政府列入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浚县庙会历史悠久,明代中期,浮丘山正月会兴起,清康熙年间,浚县庙会已颇为兴盛,清末至民国年间延续不衰。浚县的社火源远流长,清朝中期已很盛行,起初是人们用来祭祀神灵,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的朝拜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将戏剧中的人物、音乐、舞蹈融于社火表演,逐渐成为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民间文化活动。浚县社火是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农闲时排练,逢年过节或重大喜庆时演出。每年的正月初九和元宵节为传统出会日。特别是元宵社火,观者如云,热闹非凡。

淇县地图

淇县位于豫北,在北纬35°30′05″至35°48′26″和东经113°59′23″至114°17′54″之间,西依太行与林州市连山,东临淇河与浚县共水,北与鹤壁市毗邻,南与卫辉市接壤总面积567平方公里,总人口30.1万。

淇县因有“北方漓江”之称的淇河流经于此而得名,素有“东临淇水观鱼跃,西依太行闻鹿鸣”之美誉。淇县是河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古称沬邑,帝辛在平定东夷后,取喜迎朝阳、高奏凯歌之意,易名“朝歌”,曾为商末四代帝都和西周时期卫国国都,是殷商、鬼谷、女娲文化和林、石、殷以及韩国康、琴等50多个姓氏的重要发祥地。古典名著《封神演义》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现有帝辛陵、摘星台、鹿台、荆轲冢、卫国故城墙等诸多商卫遗迹。

淇县地貌多姿,物产丰富,西北高、东南低,山区、丘陵、平原、泊洼兼有。盛产小麦、玉米、花生、核桃、花椒等农副产品,淇河鲫鱼、缠丝鸭蛋、无核枣曾为皇帝贡品,被誉为淇县“三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