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大都在今天的什么位置(北京:这个名字可不一般)

自民国1912年成立往前倒算,北京已是六朝古都。
公元 938 年辽朝,辽太宗幽州升为幽都府,立为南京,又称燕京,作为辽的陪都。由此北京成为辽朝的重要政治中心之一。到1153 年金朝,金海陵王完颜亮正式将金国都城迁到中都大兴府,就是现在的北京所在地,北京首次成为封建王朝的正式国都。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兴建元大都作为元朝的正式帝都。北京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到了明朝,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将大明首都由南京迁至北京。此后,北京一直是明朝的都城,历经14帝,计223年。大清延续了明朝的都城,自1644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到1912年清帝溥仪退位,经历了12帝,计268年。清朝对北京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使北京的皇家宫殿、园林等建筑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现在北京的古代建筑,大多是清朝兴建或改造明朝的遗存。自清帝退位到1912 年中华民国成立之前的时期,北洋政府仍以北京为首都。这一时期北京在政治、文化等方面仍具有重要地位。

大家耳熟能详的北京这个地名是什么来历呢?说起来还真有点复杂,您听我慢慢说。说起北京的地名来历,要远溯到先秦时期,早在3600年前的商朝,北京这个地方有个叫“蓟”的方国,位置大概在现在北京的白云观以西、会城门东南一带。后来蓟国大概在春秋前期(公元前7世纪)被燕国所灭。
燕国在灭蓟国之前,都城在北京房山区琉璃河一带。燕国灭蓟后,迁都到了蓟。此后,蓟城虽不一定一直是燕国的都城,但始终是燕国的第一大都会与军事重镇,所以“蓟城”也被当时及后世的人们称为“燕”,这便是“燕京”之称的来历。到了先秦时期,“燕国”一直被写作“妟”或“匽”,直到秦汉时期才改写作“燕”。

秦朝灭燕后,在燕国故都蓟城设置了蓟县,秦朝的蓟县为广阳郡治所在。广阳郡辖下还有一个叫广阳县的,位于今房山区广阳村。汉魏时的人,有用郡名称呼郡治所在城池的习惯,所以蓟县在汉魏之时被称为“广阳”。
而幽州本来是涵盖整个幽燕地区与辽河流域的地区名称,后来因幽州在汉代逐渐以蓟县作为州刺史或州牧的治所,因此,“幽州”之名便逐渐开始指代汉代蓟县所在的如今的北京市区。

隋唐时期,“幽州”成为官方命名的,以今北京市区为州城所在的地名。而且由于当时地名与行政区划经常在“州”与“郡”之间变化,幽州也偶尔会被改称为“范阳郡”。
时间来到了公元938年。幽州蓟县被后晋石敬瑭割让给了辽国,辽国改“幽州”为“幽都府”,改“蓟县”为“蓟北县”,并以幽都府为辽五京之一的南京。公元1012年,因南京幽都府在古人星象分野上处于“析木之津”的位置,又改称南京幽都府为“燕京析津府”,改“蓟北县”为“析津县”。那么,什么是“析木”呢?您可以简单理解为天上十二星次有一颗叫“析木”的星星,它所对应的地上的位置正好是“燕”地,“津”就是有水的地方,“析木之津”的地上位置对应的就是现在的北京,要不说北京风水好呢,有历史的。

金灭辽后,曾将地名改回“析津府”。公元1153年,海陵王完颜亮改“析津府”为“中都永安府”,次年改为“大兴府”,并改“析津县”为“大兴县”,将“宛平县”与“大兴县”一道设置为金中都的附郭县,并在公元1157年正式将金国国都迁到了“中都大兴府”。
蒙古人忽必烈建立元朝后,兴建了大都城,并以大都为元帝都所在。公元1284年,忽必烈将“大兴府”改制为“大都路”,正式确立了元大都的行政建制。

1403年,也就是明永乐元年,朱棣经过靖难之役,赶跑了朱允炆,自己当了皇帝,他不想在南京的老巢呆着,于是以“天子守国门”的名义,将他做燕王时的封地北平府改为顺天府,建北京城,并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迁都北京,改称京师,直至清代和北洋政府期间,北京这地方一直就叫北京,历时近500年。

1928年,国民党政府将北京改为北平。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又将北平改为北京,一直沿用至今。